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说课稿3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说课稿3 新人教版必修2

ID:29507919

大小:69.5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20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说课稿3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说课稿3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说课稿3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说课稿3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说课稿3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说课稿3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课文特点及地位:《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学

2、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2、能力目标:(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3)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3、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二、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3、。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三、学习方法1、课前组织要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2、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3、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感受人文精神。4、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四、教学过程1、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2、导入新课:(5分钟)(1)用多媒体播放

4、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提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回忆或朗诵收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文。【名句参考】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

5、甫《西厢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名篇参考】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屏幕显示课题和作者。)3、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及体现课文意境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18

6、分钟)听完朗读之后,进行朗读指导。(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结合作者思想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在领读、试读、自由读之后,可安排五幅秋景图重点读。4、深入研读课文,整体把握,适时讨论,走近大师,走进作品。(4分钟)(1)提问:“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学生找出相应的词语后,屏幕显示“清、静、悲凉”,并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

7、成了文章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屏幕显示:“客观实景、主观情感”。)(2)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速读课文,读后,自由发言。最后,多媒体展示明确“五幅秋景图”: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日胜果。5、学生分组讨论。(15分钟)(1)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2)作者对故都的秋,态度如何呢?

8、结合具体语言,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3)《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也会因它爱不能寐,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呢?为什么?这一过程着重解读其人文内涵,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是教学难点。分组讨论之后,由组长概括发言,而后我作简要点评。(如:一切景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