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境界 何以“见”得

诗之境界 何以“见”得

ID:29529175

大小:35.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20

诗之境界 何以“见”得_第1页
诗之境界 何以“见”得_第2页
诗之境界 何以“见”得_第3页
诗之境界 何以“见”得_第4页
诗之境界 何以“见”得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之境界 何以“见”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诗之境界何以“见”得“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克罗齐语)“情趣”和“意象”相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就是诗的境界。朱光潜先生说:“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要紧。”见到诗的境界,就是把诗描绘的意象呈现于心中、眼前,然后以情悟情,以心契心。细读《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教学的目标要求,可以望见“大体把握诗意”是学诗的基础,“想像情境,体会情感”即见到诗的境界,是学诗之关键和目标。古诗词创造年代久远,文化、社会背景、语言风格与现代差异甚大,何以引导学生“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呢?一、借想像

2、,在还原意象中“见”诗境“诗的境界在刹那间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如何引导学生将古诗词的语言符号在大脑中转换成具体可感、立体灵动的意象,窥见“终古”、“大千”、“无限”呢?需要借助想像,在想像中还原意象,培养思维,发展语言。想像既是手段,又是目标,但很多时候效果不尽人意,常常为想像而想像,见到的画面单薄,缺乏立体感、丰富感、灵动感,学生在画境外徘徊,窥察不到诗人的情思。朱光潜说:“读诗和作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研究.如何架设桥梁,引发学生周密的思考,丰富的联想,是值得探究的。不妨从两个方面考

3、虑,以助学生想像,使所见境界渐臻完备。(一)巧设桥梁,引发想像1.音乐渲染,入情显象读诗是需要背景的。诗与音乐有很久远的渊源,起源时,它们与舞蹈是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它们相互应和,互相阐明,相互辉映。音乐用节奏、音调、强弱表达情绪,情绪即是意义的外在表现。《乐记》中有一段话“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结合诗词中的意境选取和古诗渊源较近的古筝曲、古琴曲或琵琶曲等中国古典音乐,借助音乐的深邃而磅礴、庄严而抒

4、情的翅膀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带入这些古诗文的意境之中,能更好地体会诗意。王自文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借助一段古筝曲引发学生想像北方遗民在金兵马蹄下的悲惨情景,效果很好。片段:指名说说诗的大意,疏通诗义后师追问: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②研究.听音效展开想像: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学生想像后言说。)2.语言描述,启思显象教师的导语起着有效的激情、启思作用,在学生愤悱之时给予点拨,能起到指点江山、冰消雪融、豁然开朗之神效。古诗词所描述的情景、生活场景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

5、的距离,并且所要学生想像的是画外之境、言外之意,是纯粹的创造性想像,此时,学生可能一时思维受阻,无从入手,就需要教师的及时启悟。王崧舟老师执教《长相思》,安排了这样一次想像:师:……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边,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像,把你在作者的家乡、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什么;那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故园,在家乡,那儿有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这样一段话,有时间的推移,有地点

6、的转换,有对象的不同,为学生的想像推波助澜,起到了神奇的效果。学生灵心妙悟,一幅幅故园生活画在眼前徐徐铺开,情随景生。(二)多维想像,丰富内容1.直面语言,入境悟情诗歌的根本特征是“以言语营造意境、以意境表达情意”,诗营造意境的自由度很大,能够化静为动,化描写为叙述,“轻舟已过万重山”研究.;也能够历数事物的形象,使事物处于静止的状态,在读者心中建构很明晰的图画,“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以表达时间的跳跃或绵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可以展现空间的布局,点染景物的色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可以描摹声音,“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可以刻画动作,表白内心,“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的语言可以使画面可见、可感、可触、可闻、可听,有时序感、空间感,引导学生直面语言,捕捉关键词语,开放五官,启用知识,调取经验,建立联系,大胆想像,方能走进诗境。一般说来,几类词语要特别引起关注,一是修饰性的词语,如:《天净沙秋》,曲中的村是“孤”的、霞是“残“的、树是“老”的,这些字营造了一个荒凉、萧条的秋日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