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无所求_教学设计2

我一无所求_教学设计2

ID:29534382

大小:4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0

我一无所求_教学设计2_第1页
我一无所求_教学设计2_第2页
我一无所求_教学设计2_第3页
资源描述:

《我一无所求_教学设计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我一无所求教学设计2背景资料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WislawaSzymborska,又译作维·申博尔斯卡,1925—),波兰著名诗人,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的诗歌以精确的讽喻揭示了人类现实若干方面的历史背景和生态规律。”诗歌创作以1956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揭露了法西斯战争的残暴和罪行,热情歌颂了祖国波兰的复兴和建设;后期诗歌则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环境、人与历史的关系、人在历史上和自然环境中的位置等重要问题。代表作有《我们为什么活着》、《一百种乐趣》、《各种情况》、《大数字》和《结束和开始》等。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作

2、者及其作品。2.作品以小见大的手法。3.解读诗中深刻的哲理性和思辨性。教学重难点诗歌中蕴涵的哲理及诗歌内容思辨性。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者简介希姆博尔斯卡,生于1925年,波兰女诗人。获得199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以1956年为界,她的诗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诗歌主要揭露了法西斯战争的残暴和罪行,热情歌颂了祖国波兰的复兴和建设。后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想象力更为丰富,也更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其诗歌主题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与历史的关系,人在历史上和自然环境中的位置等重要问题。《底片》属于后期作品。三、朗读感知学生带着问

3、题朗读:诗中是如何描写“底片”的?四、分析诗歌1.作者对底片的影像做了准确的描述,指出了底片中的景物,有哪些景物?明确:她写到了天空、乌云、太阳、樱桃树、花和底片上的人。其中天空、乌云、太阳是底片的背景颜色(黑色)。2.那么,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对比,把底片与底片所反映的真实的事物进行了哪几方面的对比?(1)第一:黑白色的对比。真实的世界是五颜六色的,反映到底片中却只有黑白两种颜色,这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既显得真实又不真实,模糊了真实与虚假的界线。(真实与虚假)(2)第二:左右位置的互换。底片从正面和反面看,它所反映的

4、影像是一样的,但是左右刚好相反,而看底片的人很难分清哪一面是正确的,这样就把内心的感觉与真实的世界融为一体了。(感觉与世界)(3)活人与鬼魂的对比真实的世界中,生动的人到了底片中,感觉就像鬼魂一样,作者此时进入了心灵的自我沉思。(问候与沉思)3.既然“不能期望他的回答”,为什么还有问候与提问?明确:对着底片,“我”感悟到底片上的像鬼魂一样的影像实际上就是活人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正是这种与自我相关的感悟引发了“我”对“鬼魂”的问候和提问,其实这都可看作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自言自语是不需要回答的。五、小结本诗采用白描和独白的方式,通过对比,模糊了真

5、实与虚假的界线,将内心感觉与真实世界融为一体,因而有了提问和问候,这也可以看作是作者自己向自己的问候与提问。心灵的自我沉思借底片这一独特的客体找到了一种表达方式。六、艺术特色这首诗借助“底片”表达出内心对世界的疑问和感受。1.以小见大。这首诗从生活中常见的底片写起,引发人们深深的思考,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令人回味无穷。2.在表现方法上,本诗采用了白描、独白的方式。底片黑白色的对比真实与虚假对比左右位置的互换问候与沉思鬼魂与活人的对比感觉与世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