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1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1 岳麓版必修2

ID:29537738

大小:80.0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20

高中历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1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1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1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历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1 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历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1 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1 岳麓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走进历史世界】炎帝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祖先之一。由此可见农业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农耕经济发达是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中国古代文明就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直到今天从事农业的人口仍然占中国人口的多数。最初的原始农业只是播种和收获,后来采用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农耕经济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逐步形成。【名师细说教材】

2、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要点点拨 “采集”的对象主要是植物的果实。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规律。为了能够更加稳定的获得生活所需的果实,人们逐渐由消极等待,逐步发展到自己主动地培植作物,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之一。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要点点拨 “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

3、结构的显著特征。★阅读提示 考古资料是认识历史的最可靠的依据。注意教材小字部分关于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考古成就的介绍,通过了解这些成就,直观地认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中国有着丰富有农作物资源。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概念解析 “五谷”“六畜”历史上对“五谷”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稻、黍、稷、麦、菽(大豆),另一种是麻、黍、稷、麦、菽(大豆)。现在,“五谷”一般是作为粮食的总称。“六畜”通常是

4、指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动物。现在,也常常作为家畜的泛称。★问题探究 十二生肖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何关系?探究提示:中国自夏、商、周三代就实行干支纪年法(将天干与地支相结合,用于纪年)。古人将十二地支与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相搭配,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十二生肖中的牛、马、羊、鸡、狗、猪等动物正是中国农民最常饲养的“六畜”。可见,十二生肖与中国农业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练练看 1.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农业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黄河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 A.炭化的谷粒     B.稻谷遗存 C.规模较大的粮仓 

5、   D.幼体猪骨2.通常所说的“六畜”是指   A.猪、马、牛、羊、兔、狗等六种动物B.猪、马、牛、兔、鸡、狗等六种动物C.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动物D.猪、马、牛、驴、鸡、狗等六种动物二、从耒耜到曲辕犁(一)耕作工具1.西周及其以前,耕作工具以耒、耜为主。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要点点拨 许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汉字,如“耕”、“耙”等都以“耒”作为偏旁,可以看出历史上“耒”在农业生产中的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概念解析 刀耕火种:指原始的耕种方法。先砍伐树木,焚烧树桩与荒

6、草用作肥料,然后就地挖坑种植农作物。这是利用积聚在森林中的矿物营养发展生产的方式,也是用火去消灭杂草与除去病虫害的方法。在古代地广人稀、森林连片的生态环境下,“刀耕火种”不过是在浩瀚的林海中开了一个小小的林窗,种两三年谷物之后又弃置,森林很快就又得以恢复,对各种生物的生存并不影响,是一种“森林与农田”轮作的好方法。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

7、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这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要点点拨 铁农具质地坚硬、经久耐用,相对于木器和骨器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而铁资源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又远远超过铜、锡、铅等。所以,冶铁技术发明后,铁农具得以迅速推广,促使我国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  3.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