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旧民主革命时期上中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徐国勇

专题七 旧民主革命时期上中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徐国勇

ID:29546963

大小:71.5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0

专题七  旧民主革命时期上中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徐国勇_第1页
专题七  旧民主革命时期上中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徐国勇_第2页
专题七  旧民主革命时期上中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徐国勇_第3页
专题七  旧民主革命时期上中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徐国勇_第4页
专题七  旧民主革命时期上中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徐国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题七 旧民主革命时期上中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徐国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七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救国道路的探索(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徐国勇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反动势力相勾结,逐步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反殖反封建,革命的目标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本专题主要包括新思想的萌发、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具体内容可分三个阶段复习。一、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1、国内外局势:19世纪中期,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资

2、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急需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疯狂向外侵略扩张。此时的清政府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上还是外交上都充分显示出它的穷途末路。于是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抗争探索的结局及影响:在鸦片战争中形成的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但这些主张在当时影响有限,没有产生明显的实际效果。面对西方侵略

3、和清政府的腐败,农民阶级也作了可贵的探索,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从其组织形式、前期纲领等体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特点,堪称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也构成了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其爆发原因、斗争对象、后期纲领又体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敌对势力的强大而失败,但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3、规律与认识:这一时期,由于中国人刚刚从闭关锁国的状态中惊醒,刚刚睁眼看世界,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很肤浅的,且他们对封建主义的认识同样也不深刻,中国人所看到的自己的不足仅是船不坚、炮不利

4、,所以对西方的学习仅停留在“器物”表层上。虽然《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但在当时还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太平天国的悲剧说明,由于受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二、19世纪60-7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1、国内外局势:19世纪60—70年代,英法美资本主义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俄德日等国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他们对世界市场的需求更加强烈。同时,资本主义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侵华日益加剧,民族危机严重。这一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5、会完成形成的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治和思想领域出现了重大变动,在两大社会主义矛盾中,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居最主要的地位。2、抗争探索结局及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国内农民战争的爆发,使清王朝统治全面危机。在解决内外矛盾的手段上,清政府内部出现洋务派与顽固派两大派别。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抵抗派的主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由于它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未能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制度,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却引进外国先进科技,培养了科技人才,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抵

6、制了外侵。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70年代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既是其政治的代言人。他们的政治经济主张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有本质区别。早期维新派的一些观点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但在当时影响不大,也没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没有产生政治影响,这是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决定的。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这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爱国的和进步的意义,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

7、性及客观敌对势力强大而失败。19世纪末,面对民族被瓜分的严重危机,农民阶级也奋起抗争,掀起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其“扶清灭洋”的口号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和落后性,也注定了其失败的悲壮结局。但作为一场伟大的民族战争,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使列强认识到“瓜分实为下策”。3、规律认识及启示:地主阶级的探索始终停留在“器物”表层上,没有触及封建政治制度,这是其阶级本质决定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已由洋务派的“器物“学习上升到政治制度的学习,体现了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生产力代表所具有的进步性和创造性。但历史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

8、国行不通。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再次证明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三、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1、国内外局势: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分割世界的争夺更加激烈,由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