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时训练

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时训练

ID:29568481

大小:328.56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21

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时训练_第1页
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时训练_第2页
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时训练_第3页
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时训练_第4页
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时训练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时训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下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年龄组成(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解析:选A。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2.(2015·南京南师大附中月考)下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C.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D.除了

2、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解析:选B。图中a是年龄组成,b是性别比例,c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大,因为数量变化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B错误;“S”型曲线,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数量是增加的,是增长型,C正确;种群由于分布不同,还具有空间特征,D正确。3.(2015·江西景德镇高三质检)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

3、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解析:选B。根据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下降说明该种群数量变化呈“S”型曲线,故A错;据图可知,第5年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说明处于K/2,因此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400,故B正确;第5年到第9年,种群的增长率下降,但数值是大于0,说明种群的数量在增加,故C错;防治鼠害时,要在K/2前处理,故D错。4.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

4、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部分死亡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D.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物丢失解析:选A。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该鲫鱼种群密度调查时,要注意在调查时研究对象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脱落、不能影响到标志对象的正常活动,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做到随机捕鱼,只有这样才能减小估算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使调查结果准确,具有代表性。5.(2015·兖州模拟)某研究机

5、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解析:选D。因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

6、力,且身体微小,因而对其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M×n/m,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通过表中数据可知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6.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

7、荡摇匀解析:选C。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本实验的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7.(2015·山东烟台模拟)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C.A点之前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负相关D.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解析:选D。A点种群密度较小,生物量与

8、B点基本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