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物理 13.3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8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选修3-4

2012高中物理 13.3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8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选修3-4

ID:29682431

大小:10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2

2012高中物理 13.3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8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选修3-4_第1页
2012高中物理 13.3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8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选修3-4_第2页
2012高中物理 13.3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8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选修3-4_第3页
资源描述:

《2012高中物理 13.3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8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选修3-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选修3-4)13.3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一、针对训练1、在“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中,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条亮纹中心对齐,将该亮纹定为第1条亮纹,此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1所示。然后同方向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第6条亮纹中心对齐,记下此时图2中手轮上的示数__________mm,求得相邻亮纹的间距Δx为__________mm。图103530104035图22、如下图所示,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中,光具座上放置的光学元件依次为①光源、②、③、④、⑤遮光筒、⑥光屏,

2、对于某种单色光,为增加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可采取或的方法。3.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中,若遮光筒的长度为0.8m,双缝间距离为0.4mm,测得6条亮条纹间的距离为7.5mm,求所测的光的波长为m。4、(1)在做“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时,实验装置中分划板与游标卡尺相连.第一次分划板中心刻度线对齐A条纹中心时(图甲),游标卡尺的示数如图乙所示,第二次分划板中心刻度线对齐B条纹中心时(图丙),游标卡尺的示数如图丁所示.已知双缝的间距为0.5mm,从双缝到屏的距离为lm,则图乙中游标卡的示

3、数是      mm,图丁中游标卡的示数是      mm,实验时测量多条干涉条纹的目的是      ,所测光波的波长为         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甲              图乙图丙  图丁  答案:1、略2、略3.7.5×10-74、游标卡尺的读数分别为11.5mm和16.5mm,AB之间的条纹数为4,条纹间距为5mm则由可得 二、知识拓展——托马斯·杨托马斯·杨(Thomas Young,1773~1829)英国物理学家、医生、波动光学的奠基人。1773年6月13日生于英国萨默

4、塞特郡的米尔弗顿。他出身于商人和教友会会员的家庭,自幼智力过人,有神童之称,2岁会阅读,4岁能背诵英国诗人的佳作和拉丁文诗,9岁掌握车工工艺,能自制一些物理仪器,9~14岁自学并掌握了牛顿的微分法,学会多种语言(法、意、波斯、阿拉伯等)。尽管父母送他进过不少学校,但他主要把自学作为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手段,曾先后在伦敦大学、爱丁堡大学和格丁根大学学习医学。由于他对生理光学和声学的强烈兴趣(对声学的爱好与他的音乐和乐器演奏才能密切有关,他能弹奏当时的各种乐器),后来转而研究物理学。1801~1803年任皇

5、家研究院教授。1811年起在伦敦行医。1818年起兼任经度局秘书,领导《海事历书》的出版工作,同时他还担任英国皇家学会国际联络秘书,为大英百科全书撰写过四十多种科学家传记。他的一生曾研究过多种学科(物理、数学、医学、天文、地球物理、语言学、动物学、考古学、科学史等),并精通绘画和音乐。在科学史上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但更以物理学家著称于世。1829年5月10日在英国伦敦逝世,终年56岁。  托马斯·杨是波动光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光、声振动的实验研究,使他确信二者的相似性和波动说的正确性。在关于光的本性

6、的争论中,1800年正是微粒说占上风的时期,他发表了《关于光和声的实验与研究提纲》的论文,文中他公开向牛顿提出挑战:“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是我并不因此而认为他是万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有时甚至可能阻碍科学的进步”。他从水波和声波的实验出发,大胆提出:在一定条件下,重叠的波可以互相减弱,甚至抵消。从1801年起,他担任皇家学院的教授期间,完成了干涉现象的一系列杰出的研究工作。他做了著名的杨氏干涉实验,先用双孔后来又用双缝获得两束相干光,在屏上得到干涉花样。这一实验为波动光

7、学的复兴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由于它的重大意义,已作为物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流传于世。他还发现利用透明物质薄片同样可以观察到干涉现象,进而引导他对牛顿环进行研究,他用自己创建的干涉原理解释牛顿环的成因和薄膜的彩色,并第一个近似地测定了七种颜色的光的波长,从而完全确认了光的周期性,为光的波动理论找到了又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1803年,托马斯·杨发表了《物理光学的实验和计算》一文,力图用他自己发现的干涉现象解释衍射现象,以便把干涉和衍射联系起来,文中还提出当光由光密媒质反射时,光的相位将改变半个波长即所谓半

8、波损失。  1817年,他在得知阿拉果和菲涅耳共同进行偏振光干涉实验后,曾于同年1月12日给阿拉果的信上提出了光是横波的假设。  在生理光学方面,他做出了一系列的贡献。早在1793年(20岁时),他向皇家学会提交第一篇论文,题为《视力的观察》,第一次发现人的眼睛晶状体的聚光作用,提出人眼是靠调节眼球的晶状体的曲率,达到观察不同距离的物体的观点。这一观点是他经过了大量的实验分析得出的。它结束了长期来对人眼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的原因的争论,并因此于1794年被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