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地理热点试题考前预测11(含解析)

2013年高考地理热点试题考前预测11(含解析)

ID:29690075

大小:2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2

2013年高考地理热点试题考前预测11(含解析)_第1页
2013年高考地理热点试题考前预测11(含解析)_第2页
2013年高考地理热点试题考前预测11(含解析)_第3页
2013年高考地理热点试题考前预测11(含解析)_第4页
2013年高考地理热点试题考前预测11(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地理热点试题考前预测11(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解析】2013高考地理热点试题考前预测(十一)阅读材料,完成第1~3题。材料一:下列文字描述了铀、煤炭、天然气三类资源在全球的分布和利用状况。甲类资源中国和美国的储藏量丰富,产量约占世界60%。乙类资源俄罗斯和美国的产量占世界40%,该种资源燃烧效率高,预计需求量会大增。丙类资源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产量约占世界50%,发电用的原料需要进一步浓缩处理,技术要求高,此类资源能量密集,发电量约占世界17%。表1为“甲、乙、丙所代表的资源类型的四种组合”。表1甲乙丙①铀煤炭天然气②天然气铀煤炭③煤炭铀天然气④煤炭天然气铀材料二:表2为“20世纪50年代部分国家

2、劳动力工资和产值对比表”。表2国家或地区每个雇员年产值/千美元日工资/美元年工资/年产值美国10560208.6德国8745188.8英国5036.1262.8中国291.518.9菲律宾23579.41.根据材料一说明表1中三类资源类型的四种组合,正确的组合是(  )。A.①B.②C.③D.④2.20世纪50年代美国产业转移最有可能转向的国家是(  )。A.德国B.英国C.中国D.菲律宾3.中国与菲律宾相比,目前吸引产业转移更为突出的优势是(  )。A.每个雇员年产值更高B.日工资更低C.技术水平更高D.劳动力数量更多【答案】1.D 2.A 3.B 

3、【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文字描述可判断甲、乙、丙三类资源分别为煤炭、天然气和铀。第2题,劳动密集型工业依次由美国向工资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由表2可看出,德国是相对美国产值较低,但相对其他国家产值较高,且日工资和年产值的年工资都较美国低的国家,故美国产业首先转向德国。第3题,中国与菲律宾相比,工资水平更低,更易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2010年12月1日,国家正式批复成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所谓资源型经济,主要是指依靠区域资源优势,通过对资源的开采、初级加工,形成初级产品的经济增长模式。据此完成第4~5题。4.有关山西

4、“资源型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带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B.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持续性C.易受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D.使山西省成为全国能源供应基地5.山西实施经济转型试验的原因包括(  )。A.煤炭等资源已近枯竭B.单位GDP能耗高C.工业产品的市场日渐狭小D.区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答案】4.D 5.D 【解析】第4题,随着山西“资源型经济”的发展,会加大对煤炭资源的开发,使山西成为全国能源供应基地。第5题,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在开采煤炭资源的过程中,区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根据材料完成第6~8题。材料一:2011年8月5日新闻,宁夏公路交通建设

5、本年度计划投资68.5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1~7月已完成投资46.8亿元。材料二:土地荒漠化是指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展,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8%,近4亿人口受到沙漠化影响。材料三:我国西北内陆某地区示意图。6.形成图中地区荒漠化最基本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A.位于内陆,气候干旱B.地球变暖,气候异常C.地壳运动,地势上升D.过度开发,水土流失7.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区荒漠化发展加剧加速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灌溉B.人口压力和人类活动不当C

6、.矿产资源开发D.气候异常8.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是(  )。①在农区改善耕作与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②在牧区增加水井数量,保障牧草有充足水源 ③在缺水的流沙地区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6.A 7.B 8.C 【解析】第6题,图示地区地处西北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第7题,人口剧增及人类生产方式不当,不可避免地导致植被破坏,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速度。第8题,增加牧区的水井数量会加剧水资源的短缺;乔灌木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水,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不

7、仅没有起到防沙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荒漠化。9.区域产业竞争力系数表示该区域某产业的输出额占一定区域市场的比重,产业竞争力系数越大,产业竞争力也越强。产业竞争力系数可以衡量产业转移的动态趋势。图3为甲乙两地区某产业竞争力系数变化图,甲地区开始向乙地区转移该产业的时间是A.T1B.T2C.T3D.T4【答案】B【解析】该题考查新概念知识理解运用能力,要求学生先对新概念区域产业竞争力系数的理解。从图中可知,甲地区该产业竞争力系数在T2时间后,开始低于乙地区,即甲地开始转移该产业向乙地区的时间是T2。点轴理论模型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提出的

8、经济发展理论,“点”指各级居民点和中心城市,“轴”指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