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必修2

ID:29830298

大小:58.0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4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必修2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3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则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形态是(  )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答案 A解析 从材料中提取与手工业发展相关的信息是“处工,就官府”,由此判断手工业是受官府控制的,A项符合题意。2.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答案 C

2、解析 江宁织造局由皇帝派人管理,可见其属官营性质,因此其产品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3.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做“国有六职”。这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A.纺织业技术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B.纺织业已成为国家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C.纺织业生产在经济生活中已相当重要D.纺织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中最主要的部门答案 C解析 题干中的材料反映出,纺织业已成为“六职”中的一职,这充分说明它在经济生活中已有相当重要的地位。4.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

3、映了(  )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C.民营制瓷业的形成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形成答案 A解析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其反映的是丝织业的发达,从材料中的“比屋”“比户”可判定应是民营丝织业。5.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造作水排,铸为农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故选择D项。6.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4、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业经济的发展答案 D解析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需要,与市场联系不密切。而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能够满足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7.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出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求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答案 

5、A解析 根据题干中情景的时间范围,可排除C、D两项。B项也较容易排除,因为“中原贵族”与题干“新疆”等地不相符合。由丝织品中出现中亚、西亚流行的图案,瓷器上有阿拉伯文字可判断出,主要是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需求。8.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上述现象说明(  )A.地区性分工扩大B.手工业生产力提高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答案 A解析 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纺织家庭,苏州丝织业发达,松江地区发展棉织业,景德镇发展瓷器业。反映出

6、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B、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元代实行匠籍制度,官府工匠世代不得脱籍,不允许从事私人生产。材料二 唐代开始出现“和雇匠”,官营作坊因人手不足,出资临时雇佣工匠。雇者和受雇者两厢情愿、公平交易。中唐以后,应役匠人因纳资代役制度的实行而逐渐减少,和雇匠逐渐增多。宋代的工匠大多系雇募而来,控制相对放松,官府按当时的通行标准付给工匠报酬。明中期以后,官府工匠可交

7、纳“班匠银”代替服役,政府再出钱雇募工匠进行生产。材料三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就衰败。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均引自《中学历史教学资料》(1)材料一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什么问题?从材料二看,针对这一问题,唐朝以来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