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代文化常识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五)-科举制相关知识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代文化常识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五)-科举制相关知识

ID:29837702

大小:79.5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24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代文化常识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五)-科举制相关知识_第1页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代文化常识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五)-科举制相关知识_第2页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代文化常识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五)-科举制相关知识_第3页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代文化常识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五)-科举制相关知识_第4页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代文化常识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五)-科举制相关知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代文化常识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五)-科举制相关知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文化常识(五)-科举制相关知识【题文】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对文言文的考查拓展到了文化常识,增加了文言文的考查难度。为了准确地把握文言文大意,争取得高分,我们需要系统梳理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就是古代文化常识中经常考到的一部分内容,古人提到科举制时有哪些常见的称谓呢?一、科举制常用术语【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

2、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贡举、察举、制举】古时官员向君王荐举人员,泛称贡举,后来“分科”贡举,也称科举。汉代由郡、国考察举荐,经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职,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秀才)等科,叫察举。除贡举外,皇帝亲自殿试取材,称为制举,也叫制科。【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

3、向朝廷推荐。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史的选官制度。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分为九品,依品授官。实际上以家世为重,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二、科举各级考试: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4、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四级科举考试表考试名称考试时间考试级别主考官及第者称谓说明院试三年两次县府州省提督学政秀才乡试(桂榜)三年一次京城和各省皇帝派遣考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杏榜)乡试后第二年春天京城礼部皇帝特

5、派考官贡生第一名称“会元”殿试(金榜)会试后同年四月皇宫殿廷皇帝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如:《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

6、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

7、,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如《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三、古代学校与老师等称呼。【校、序、庠、学、国子监】“校”“序”“庠”是对古代学校的称呼。都是民间办学的性质。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学,太学,国子学,是国家的高等学府;隋朝改国子学为国子监,设国子、太学、四门、书学、算学等科,主管官称祭酒,学官称博士,入学者称监生。【国学

8、】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