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管理学案例讨论

高级管理学案例讨论

ID:29872116

大小:64.0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24

高级管理学案例讨论_第1页
高级管理学案例讨论_第2页
高级管理学案例讨论_第3页
高级管理学案例讨论_第4页
高级管理学案例讨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级管理学案例讨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案例讨论一、鞋匠和裁缝的携手  30多年前的温州,还是个贫穷的海滨小城。生活在乐清县柳市镇的南存辉和胡成中,有着同样艰辛的童年。  从六七岁开始,南存辉就挑着米糠,提着鸡蛋上街卖。胡成中的童年也有捡剩番薯吃、捡菜梗腌的记忆。  入学后,二人在柳市小学同一个班级。胡成中长南存辉两岁,活泼外向,任体育委员,南存辉学习成绩好,性格稍内向,任班长。不久,二人同样因为家境困难而辍学并继承父业。13岁那年,南存辉父亲在一次劳动中脚被水泵砸伤,卧床不起。从此,作为家中长子的南存辉每天挑工具箱早出晚归开始补鞋,

2、一晃就是三年。14岁的胡成中,也同样辍学随父学起了裁缝,16岁时,远离家乡当起了供销员,也就是加入了后来被誉为是温州私有经济萌芽前奏的“十万供销大军”。南存辉补鞋的这三年,柳市的低压电器生产正酝酿着一场革命。有一天,他正低头补鞋,听到有人叫自己,抬起头一看,是胡成中。胡成中告诉他,自己不再做裁缝了,而是改行推销电器,第一趟生意就赚了2000多元。这让南存辉又羡慕又嫉妒:2000多元?自己要补多少双鞋才赚得回来?于是他也动心改行做电器生意。有两种选择,一是建厂自己生产电器,一是当推销员,背着订单走

3、访,拿到订单后再返回温州找厂生产。而无论选择哪一种,对于南存辉来说都有难以估量的困难:自己建厂,他没有技术;当推销员,自己当鞋匠,一直没有离开过柳市,对外面的情况根本不熟悉。思来想去,还是自己建厂难度稍小一些。  南存辉将自己的想法和三位朋友聊了一下,得到认同,于是大家一起出资,在柳市镇租下了一间门面,前面开店,后面办厂。可这个厂不容易办呀,4个人当中没有一个懂电器生产的。这一点,南存辉早就想好了。他花一笔钱,从市场上买回一些电器,几个人关起门来研究,拆了装,装了又拆,仔细地画好图纸。不几天,照

4、葫芦画瓢,他们也竟然生产出了自己的产品。一个月下来,南存辉算了一笔账,除掉前期投入的成本,以单纯经营来看,他赚了35元。  几个合伙人都感到气馁,前期投入没有收回,一个月只赚35元,才相当一个国营厂工人的月工资。他们可是4个人呀,如果去搞推销,少说也可以赚350元。有人萌生了退意。  此时,父母也一再给南存辉施压,要求他关掉门面,回去补鞋。南存辉补鞋,每天还可以赚10元,生意好的时候可以赚20元,一个月下来少说也能赚到300以上。这个收入水平能够将一家人的生活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现在开店,将以前

5、攒下的钱搭进去,什么也没有赚到。  南存辉的想法不同。做生意,有赚有亏,自己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开张,第一个月没有亏本,还能赚到35元,至少让他明白了一点:在这一行,自己可以立足。可几个合伙人并不认同他的观点,纷纷退股。说是退股,因为当初大家也没什么投入,加上没有赚到钱,实在也没什么好退的,只是声明不再干了,各奔前程而去。南存辉从此独自支撑局面。  这时,胡成中的情况不错。他搞推销绩效赚了点钱,也有了一定的渠道。但在推销过程中他认清一个事实,推销这个职业不被人尊重,产品又不受自己控制,前途不看好

6、。如果自己办厂就不一样了,销售利润肯定比推销员高。胡成中和一位朋友商量,加上弟弟也算一份,办起了求精开关厂,正式向工商部门注册了(不像南存辉,因为不够注册资金的下限,开的是地下厂)。厂子是办了起来,但他们遇到一个问题,三个人都是推销员,只懂在外跑生意,既不懂生产也不懂管理,更没有技术。他们那时根本不可能知道世界上还有授权经营这种经营模式。在柳市,像胡成中这样的厂很多,不懂技术不怕,弄出一大堆废品照样可以卖钱。可胡成中坚决不肯出次品、劣品,而他们又生产不出正品,时间不长,厂子便陷入了绝境。  那位

7、朋友股东退股了。胡成中并不想让这间厂垮掉,就想到了南存辉,希望两人合作,将厂子办得大一些。这是一个较好的创业模式。南存辉有管理天赋,对技术也肯钻研,他主内抓生产管理是最好选择。胡成中呢,善于交际,喜欢在外面跑,又有推销经验,还有一定的客户资源,负责业务同样具有优势,两人的合作可谓珠联璧合、优劣互补。  1984年,胡成中找到南存辉,两人一拍即合,各自投资1.5万元,共同经营求精开关厂。南存辉抓生产及管理确实有一套,胡成中等在外跑业务,推销的是自家的产品,底气足了,业务更顺畅了。经营中,两人更进一

8、步认识到,质量是关键,品牌是保障。他们想创自己的品牌,便由胡成中出面,三次到上海,物色一个技术好的工程师,结果找到了上海人民电器厂的退休工程师王中江。  来到温州后,王中江提出,要抓质量就一定得有一个测试实验室。胡成中大包大揽,当即表示同意。南存辉精细一些,问建这样一个实验室需要多少钱,王中江说,需要30万。两位老板目瞪口呆。当时他们的总资产还不足10万,流动资金只有1万,去哪里拿30万建一个测试实验室?这笔投资何时才能收回来?为了此事,两位老板第一次出现了意见分歧。因为胡成中坚持,南存辉也出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