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

ID:29925666

大小:1.21 M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2-25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名片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考纲明示:(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主干知识 理一理]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拨云见日 想一想]1.西式服饰传入

2、中国,完全取代了中式服饰吗?试答 提示:否。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有何关系?试答 提示: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3.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的政治、经济

3、、文化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答 提示:(1)政治: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经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3)社会生活:物质生活水平低,勤俭节约、无私奉献。(4)文化:毛泽东思想发展、“双百”方针提出。总之,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也由此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物资匮乏,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低。4.如何认识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变革?试答 提示:(1)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受两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而发生变迁,在半殖民

4、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下,铁路等近代交通遭到顽固势力的排斥,一定程度上还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2)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不仅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且在客观上冲击着近代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传播着男女平等观念、民主科学等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思想理念。(4)航空2.通讯工具3.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走向繁荣2.影视事业的发展5.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是清政府吗?试答 提示:否。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

5、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商人擅自修筑的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6.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各地区之间是比较均衡的吗?试答 提示:否。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7.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又带来了什么影响?试答 提示:(1)经济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开展。(2)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的发展。(3)思想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思想束缚,革

6、除弊端。(4)社会风气上:在逐渐近代化的同时,出现了崇洋媚外的现象。8.有人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那么互联网有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应如何应对呢?试答 提示:(1)互联网的影响①积极影响: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②消极影响:不良的网站也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它使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并且有不少网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2)采取的应对态度①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优势,我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7、,加强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应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②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互联网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社会、教师、家长等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应用互联网。 [史论要旨 背一背(先填后背)](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和习俗在力度和深度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2)中国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

8、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3)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时尚体现出统一性的特点,受政治生活影响较大;改革开放后,生活时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受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影响较大。(4)西方先进的交通、通信方式的传入,使中国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接触到西方先进的事物,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5)中国近代交通受两次工业革命的冲击而发生变迁。在半殖民地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