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复习小结》word版

《中药学复习小结》word版

ID:29995050

大小:684.93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8-12-25

《中药学复习小结》word版_第1页
《中药学复习小结》word版_第2页
《中药学复习小结》word版_第3页
《中药学复习小结》word版_第4页
《中药学复习小结》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药学复习小结》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总论概论、起源与发展基本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中药学广义——是研究一切与中药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狭义——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本草——是我国传统药学和药学著作的统称。历代主要本草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者不详,成书于东汉末年(约二世纪),作者不详。载药365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首创药物三品(功用)分类法,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公元500年前后。载药730种。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的药学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开创了以病类药之先河。新修本草—

2、—又称《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余唐显庆四年(659年)。载药844种(新增药物114种)。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图文并茂的编写方式开创了药学著作的先例。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于1082年。载药1558种。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是完整流传的最早的综合性的本草著作。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于1578年。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全面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完备了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流传甚广,影响中外。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1765年。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16种。纠正和补充《本草纲目》的内容

3、。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199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陆续出版。载药8980种(另载民族药1641种)。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二千年来的药学成就,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几乎全部内容,被誉为“新的《本草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先后颁布了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年版共九个版次。其中,2010年版《中国药典》载药2136种。是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产地与采集(略)、中药的炮制中药的产地与采集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具有地方特色,品种优良,疗效突出的药材。采集原则——应以入药部分的成

4、熟程度为依据,在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进行。采集方法全草类药材——多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叶类药材——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采集。花、花粉类药材——花类药材一般在含苞待放时采摘花蕾,花粉类药材则须适时采取。果实、种子类药材——果实类药材一般在果实成熟时采集,种子类药材通常在种子完全成熟后采集。根、根茎类药材——多以秋末或春初即二月、八月采集为佳。树皮、根皮类药材——通常在春、夏时节植物生产旺盛,植物体内浆液充沛时采集。动物昆虫类药材——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集。矿物药材——全年皆可采集,不拘时间,择优采选即可。中药的炮制含义——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

5、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目的——减低毒性,增强疗效,改变性能,改变性状,纯净药材,矫味矫臭。方法修治:为进一步的加工贮存、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作好准备。水制:用水或其他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火制: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水火共制:既用水又用火,或加入辅料共同处理药物的方法。其他制法:系指上述四类以外的一些特殊制法。中药的性能概述性能的含义——是指药物在防治疾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性质和功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等内容。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中药治病的基本原

6、理——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以偏纠偏)。四气含义——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内容——包括寒、热、温、凉、平五个方面。确定依据——主要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对其寒热病理变化所产生的不同调节效应概括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他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运用原则——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五味含义——是指药物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道。内容——包括酸、苦、甘、辛、咸、淡、涩七个方面。确定依据——五味既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又是药物功能的高度概括,后者构成了五味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作用辛——发散,行气,行血。甘——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调和药性。酸(涩)—

7、—收敛,固涩。苦——清泄,降泄,通泄,燥湿,坚阴。咸——泻下通便,软坚散结。淡——渗湿利水。升降浮沉含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确定依据——中药升降浮沉是相对人体升降出入异常的一种定向理论。运用原则根据病势——凡病势下陷者,宜升浮不宜沉降;病势上逆者,宜沉降不宜升浮。根据病位——凡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影响因素——气味、质地、炮制、配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