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粘膜屏障与炎症性肠病

肠道粘膜屏障与炎症性肠病

ID:30036672

大小:75.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26

肠道粘膜屏障与炎症性肠病_第1页
肠道粘膜屏障与炎症性肠病_第2页
肠道粘膜屏障与炎症性肠病_第3页
肠道粘膜屏障与炎症性肠病_第4页
肠道粘膜屏障与炎症性肠病_第5页
资源描述:

《肠道粘膜屏障与炎症性肠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四章肠道粘膜屏障与炎症性肠病  肠道是机体内最大的细菌贮存库,而健康人的肠道可以防止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穿过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和其它的组织器官。这一功能有赖于肠黏膜上皮特殊的结构及其防御机制——肠黏膜屏障。目前普遍认为,肠道不仅仅是个消化和吸收的器官,同时也是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  肠道粘膜屏障的组成  肠粘膜屏障不仅可以防止病原微生物及有害物质进入肠壁和组织内,还可以避免体内的生物大分子物质漏入肠腔。广义上的肠粘膜屏障包括: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微生物屏障及免疫屏障[1]。  1.机械屏障  肠粘膜组织即为肠道的机械屏障。粘膜上皮

2、细胞及其细胞间的各种连接结构是肠道抵御外环境中有害物质或病原体入侵粘膜组织的关键,是维持肠上皮的选择通透性及其屏障功能的结构基础。  上皮细胞本身具有多种机理防护自身免受攻击因子的损害。正常情况下,肠粘膜上皮细胞的修复更新极快,不需要上皮细胞本身的分裂,而主要是由存在于肠绒毛隐窝处的幼稚细胞增殖和移行来完成的。肠粘膜上皮不断地衰老、脱落,位于粘液腺颈细胞区的细胞开始向绒毛的顶端移行,伸长并覆盖粘膜基质,直到粘膜上皮完全修复。这种修复过程中,肠粘膜突出区域的暂时缺失,可能是细菌移位的突破口。如果局部缺血、直接或间接的损伤将使正常的肠

3、粘膜修复难以完成,从而造成粘膜的萎缩,甚至形成溃疡。病原菌入侵的机率也随之大大提升[2]。  肠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具有多样性,相邻的肠上皮细胞通过桥粒连接、缝隙连接及紧密连接形成完整的单层上皮。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位于上皮细胞顶侧的紧密连接。紧密连接的结构呈一狭长的带状,相邻的细胞相互包裹形成一系列“拉链样”结构的吻合点[3]。多种蛋白质如桥粒蛋白、钙粘着蛋白、闭锁蛋白(occludin)等将吻合点连接起来,使相邻细胞呈咬合状态,从而将细胞顶部与基侧膜分开,并且对一些离子和大分子物质起选择性通透作用。  适当的血流灌注是所有重要细

4、胞功能的先决条件,肠道屏障的完整性也有赖于足够的粘膜灌注。适当的血供提供了营养物质和氧,细胞利用这些营养物质和氧,产生ATP用于各种细胞功能,并维持粘膜下正常的酸碱环境的稳定。而某些疾病如蛋白丢失性肠病,即是因为肠壁小淋巴管阻塞使肠道间质压力升高,富含蛋白质的间质液无法进入循环,引起间质液渗漏。  由此可见,粘膜下血液和淋巴循环及其流体力学模式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维持也有重要作用。  2.化学屏障  肠上皮细胞分泌的粘液形成一种弹性凝胶层被覆在粘膜表面,组成一道肠道细菌不能自由逾越的化学屏障。粘液层中主要功能成分是由杯状细胞分泌的糖

5、蛋白。  肠道分泌的粘液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式保护上皮细胞:①形成水溶性粘液层,作为生理屏障将上皮细胞与管腔内复杂的环境隔开;②一部分粘液中的碳水化合物可以粘附于细菌表面,阻止其与上皮细胞的接触;③粘液中存在直接杀伤微生物或抗病毒活性物质,如分泌型免疫球蛋白、补体成分(C3、C4和B因子)、杯状细胞向肠腔内分泌各种抗微生物物质(溶菌酶、分泌型磷脂酶A2、α-防御素等)、上皮细胞分泌的能有效抑制细菌生长的杀菌肽和阻止细菌与上皮细胞粘附的乳铁蛋白等;④在一定时间内粘液随管壁平滑肌的运动而排出体外,同时排除细菌等有害物质[4]。肠粘膜上皮

6、细胞分泌的粘液中还含有碳酸氢根离子,使粘液层呈弱碱性,形成粘液层的pH梯度,控制H+的逆向弥散,有效阻止胃酸及胃蛋白酶对肠上皮的侵蚀。同时,一些适于酸性环境的病原菌在碱性环境中也会失去活力,如幽门螺杆菌在十二指肠降部以下便难以生存,失去致病能力。肠道还可以分泌各种不同的溶菌酶、蛋白分解酶及存在于肠道中的胆汁,都具有一定的杀菌和溶菌作用,由此构成消化道的防御屏障。  3.微生物屏障正常机体的肠道内栖居着大量细菌。据统计,人体内微生物总量中约有78.67%分布在肠道,种类至少在400种以上,占粪便湿重的20%~30%[5]。其中绝大部

7、分是厌氧菌,是需氧菌(包括兼性菌在内)数量的1000倍左右。这些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而且是有益的,为人类生存所必需,这就是所谓的正常肠道菌群。  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着相当稳定的比例关系,对机体和外来微生物也产生各种作用,组成了肠道的微生态系统。正常肠道内固有微生物菌群的大量存在非但无害且对机体有利,这是由于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正常菌群与宿主形成了共生关系,达成了微生态平衡。它们与肠道粘膜或结合,或粘附,或嵌合,形成有一定规律的膜菌群,构成了肠道的微生物屏障。在此情况下,肠道菌群的定植性、繁殖性和排它性作

8、用使外籍菌无法在肠道定植和优势繁殖并向肠外移位,因而被称之为“定植抗力”(Colonization  resistance)[5,6]。  肠道微生物生态学性质具有很大的代谢和生理性差异,一般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环境。近端小肠内的微生物密度低,主要为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