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化苦旅》

毕业论文论《文化苦旅》

ID:30063076

大小:48.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2-26

毕业论文论《文化苦旅》_第1页
毕业论文论《文化苦旅》_第2页
毕业论文论《文化苦旅》_第3页
毕业论文论《文化苦旅》_第4页
毕业论文论《文化苦旅》_第5页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论《文化苦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渤海大学成人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论《文化苦旅》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入学年度2011年学习地点(函授站)铁岭学生姓名史红佳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3.10.2914目 录摘要..............................................................3正文..............................................................4一、余秋雨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5二、余秋雨散文向小说的靠拢...

2、.....................................7三、余秋雨的散文由议论性散文向单向思辨散文的转变..................8四、余秋雨的散文追求“形不散神散”的效果..........................10五、抒情与议论的完美结合.......................................11参考文献.......................................................1314摘要《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经典之作,它成功突破了传统散文

3、观念,运用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艺术表达方式,使我们更加理解了《文化苦旅》的文学价值。本篇论文主要从《文化苦旅》的艺术特色方面诸如:散文的文化性;散文向小说模式的靠拢;议论性散文向思辨性散文的转变等几方面对《文化苦旅》的艺术特色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苦旅》艺术特色  14正文:细想中国昔时至今的读书人,告别寒窗小塾、柔情淡墨而走向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为数不多。要说毅然辞别柔弱书生、畅达仕途而化作披星戴月、风雨兼程、昼夜跋涉的苦行者的文人,更是屈指可数了。而余秋雨,便是寥若晨星中与我们最贴近的一颗璀星,没有历史横亘,没有浓重迷雾,

4、没有时光涡旋,我们能清晰而真切地感受到他每一寸的下脚起步。九十年代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发表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道士塔》到《阳关雪》,从《白发苏州》到《江南小镇》,此书以一幅地理坐标勾勒中华文化在华夏大地的斑驳脉络,身居实地地传达文化感悟,娓娓将往事浮现,还原历史以本真。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华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通过一个个贯穿历史的古老物象,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聚之笔端;又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底色,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抑或直接

5、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品,大胆突破一切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的运用了一系列包含着作家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方式。《文化苦旅》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14运用了小说的模式,讲述了一个个完整生动的故事,努力实现议论性散文向思辨性散文的转变,应用了抒情与议论完美结合的写法。本文就其艺术特色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余秋雨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余秋雨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我们看惯了一些精巧灵活的散文之作后,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道亮丽清新的风景线,如一股刚风劲吹。它摆脱了沉

6、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在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材,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14如《废墟》中

7、,作者这样议论:“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文章中没有细节描写,没有历史人物,没有山水胜迹,但却充盈着闪光的智慧,蕴涵着深刻的思考,饱蘸着的感情

8、。那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强烈地吸引人。走进废墟,体会着历史的沧桑,品味着文化的内涵。余秋雨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理性的严峻,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