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技术交底书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技术交底书

ID:30078615

大小:5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6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技术交底书_第1页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技术交底书_第2页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技术交底书_第3页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技术交底书_第4页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技术交底书_第5页
资源描述: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技术交底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技术交底书工程名称韩信岭隧道交底项目名称监控量测交底单位中铁十八局大西客专站前-6标一项目部被交底人架子队技术负责交底时间2010年5月10日交底地点项目部会议室交底人签名被交底人签名技术交底书主要内容根据设计文件要求,结合韩信岭隧道具体要求,现将韩信岭隧道正洞及斜井围岩监控量测交底如下:1、必测项目净空收敛;拱顶下沉;洞内、外观察以及隧道浅埋地段地表的地表沉降。2、量测断面间距及测点布置(1)地表下沉浅埋隧道地表沉降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一般条件下,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应按表1的要求布置。表1

2、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隧道埋深与开挖宽度纵向测点间距(m)2B

3、量测频率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速度分别按表3和表4确定。由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和由距开挖面的距离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之中,原则上采用较高的频率值。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频率。表3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监控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监控量测频率(0一1)B2次/d(1一2)B1次/d(2一5)B1次/2一3d>5B1次/7d表4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位移速度(mm/d)监控量测频率≥52次/d1~51次/d0.5一11次/2一3d0.2一0.51次/3d<0.21次/7d开挖面地质素描、支护状态、影

4、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描述应每施工循环记录一次。必要时.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描述频率应加大。4、量测方法洞内、外观察和地表沉降观测根据本交底要求进行。净空变化和拱顶下沉量测布点应在开挖后至初喷前进行,若围岩出现变化异常应尽早布设;初始读数在每次开挖后12小时内取得,最晚不得迟于24小时。(1)洞内外观察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洞内、外观察。洞内观察可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数码成像,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并与勘查资料进行对比。已施工地段观察,应记录喷射混凝

5、土、锚杆、钢架变形和二次衬砌等的工作状态。 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记录地表开裂、地表变形、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情况等,同时还应对地面建(构)筑物进行观察。(2)周边收敛及拱顶下沉预埋测点由钢筋加工而成,采用冲击电锤或风钻钻孔,埋入钢筋采用直径不小于20mm的螺纹钢,前端外露钢筋与埋入钢筋焊接,直径不小于6mm,加工成180°弯钩或三角形钩。测点用快凝水泥或锚固剂与围岩锚固稳定,埋入围岩深度不小于20cm,若围岩破碎松软,应适当增加测点埋入深度,拱顶下沉弯钩上焊圆形铁片或粘塑料圆板,然后在板上粘贴反射片。①、周边收敛量测

6、方法a检查预埋测点有无损坏、松动,并将测点灰尘擦净。b把净空收敛仪的尺头及尺架挂钩分别固定在预埋测点孔内,选择合适的尺孔,将尺孔销插入,用尺卡将尺与联尺架固定。c调整调节螺母,记下钢尺在联尺架端时的基线长度与数显读数。为提高量测精度,每条基线应重复测三次取平均值。当三次读数极差大于0.05mm时,应重新测试。每次开挖后12h内取得初读数。d测试过程中,若数显读数已超过25mm,则应将钢尺收拢(换尺孔)重新测试,两组平均值相减,即为两尺孔的实际间距,以消除钢尺重孔距离不精确造成的测量误差。e一条基线测完后,应及时逆时针转动调节螺母,摘下收敛仪,

7、打开尺卡收拢钢尺,为下一次使用作好准备。②拱顶下沉量测方法a、采用全站仪和反射片进行。主要原理:通过测点不同时刻反射片靶心标高,求出两次量测的差值,即为该点的下沉值。测量时应采取换站等方法尽行数据校核,按附表记录。按规定量测频率进行量测。b、设置水准基点(水准基点为二等水准)。量测时采用全站仪、棱镜及反射片,测出该点标高即可。每次开挖后12h内取得初读数。同一测点每次量测采用同一基点。③地表沉降量测a、采用精密水准仪、铟钢尺进行,主要原理:通过测点不同时刻标高,求出两次量测的差值,即为该点的下沉值。其量测精度为±1mm。当隧道埋深小于3倍洞径

8、时进行量测,小于2倍洞径时必须进行量测。b、基准点应设置在地表沉降影响范围之外。测点采用地表钻孔埋设,测点四周采用水泥砂浆固定。布点原则和量测频率按规定执行。当地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