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累计自动衡器 报批稿

非连续累计自动衡器 报批稿

ID:30081622

大小:1001.00 KB

页数:51页

时间:2018-12-26

非连续累计自动衡器 报批稿_第1页
非连续累计自动衡器 报批稿_第2页
非连续累计自动衡器 报批稿_第3页
非连续累计自动衡器 报批稿_第4页
非连续累计自动衡器 报批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非连续累计自动衡器 报批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GB/T××××—××××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实施××××-××-××发布非连续累计自动衡器(累计料斗秤)Discontinuoustotalizingautomaticweighinginstruments(totalizinghopperweighers)(OIMLR107-1:2007,MOD)(报批稿)(本稿完成日期:2009.2)GB/T××××—××××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ICS1GB/T××××—××××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23.1通用定义23.2结构23.3计量特性53.4示值与误差63.5影响

2、量和参考条件83.6试验83.7缩写和符号94产品型号规格94.1型号94.2规格95要求95.1计量要求105.2技术要求125.3电子衡器的要求166测试方法176.1静态称量测试176.2自动称量测试186.3检查和试验197型式评价207.1文件207.2通用要求207.3模块217.4检验规则218出厂检验218.1检验规则218.2检验项目219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229.1说明标志229.2包装标志239.3包装239.4运输239.5贮存23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型式评价的测试程序24A.1文件的检查24A.1.1文件(7.1)24IIIGB/T

3、××××—××××A.1.2结构与文件的比较(7.1)24A.2性能的检查24A.3通用试验要求24A.3.1电源24A.3.2置零24A.3.3温度24A.3.4恢复24A.3.5预加载荷24A.3.6试验标准(6.2)24A.4试验程序25A.5计量试验25A.5.1物料试验要求25A.5.2物料试验步骤(6.2.1,A.9)26A.5.3预热(5.3.2.5)27A.5.4置零(5.2.8)27A.6其他功能28A.6.1平衡的稳定性试验(5.2.2.10)28A.6.2指示和打印装置的一致性(5.1.6)28A.6.3自动操作模式的调整(5.2.2.7)28

4、A.6.4器件和预置控制的保护(5.2.3)28A.6.5称量结果的指示(5.2.4)28A.6.6交流供电断电后总数的保持(5.3.2.7)29A.6.7直流电源或电池供电的电压变化(5.3.2.8)29A.6.8零点偏移锁定(5.2.8.3)29A.7影响因子和干扰试验29A.7.1概述29A.7.2模拟器要求29A.7.3影响因子试验30A.7.4干扰试验(5.3.1.2)35A.8量程稳定性试验(6.3.3)42A.9现场试验步骤44A.9.1概述44A.9.2控制衡器44附 录 B(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章条编号与OIMLR107:2007章条编号对照及技术性

5、差异和原因46IIIGB/T××××—××××前言本标准是修改采用国际法制计量组织107号国际建议OIMLR107-1:2007《非连续累计自动衡器》(Discontinuoustotalizingautomaticweighinginstruments)2007(E)版(英文版)。本标准根据OIMLR107-1:2007重新起草。在附录B中列出了本标准章条编号与OIMLR107-1:2007章条编写的对照一览表。OIMLR107:2007是一个计量规程,其编写方式及部分内容并不适合本标准采用。为此,本标准在编制时,按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

6、: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20000.2—2001《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的规则》的有关规定做了如下修改:1增加了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内容。2增加了第4章产品“产品型号规格”的内容。3增加了第5.2.9条“承载器”的要求。4增加了第5.3.3条“安全性要求”的要求。5增加了第5.3.4条“称重传感器”的要求。6增加了第5.3.5条“称重显示控制器”的要求。7删除OIMLR107:2007第5章“计量控制”中“首次检定”、“后续检定”、“使用中检验”的相关内容。8增加了第8章“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的内容。9增加了第9章“出厂检验”的内容

7、。10删除了OIMLR107-1“附录A”中的第A.2条“首次检定的检查”。11增加和修改的内容,在标准正文中所涉及条款的页边空白处用垂直单线标识。在附录B中给出了这些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以供参考。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的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制定。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衡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济南金钟电子衡器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朝霞、徐剑、刘允波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本标准参与起草人:本标准由全国衡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III非连续累计自动衡器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