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胜利--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失去的胜利--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ID:30119258

大小:82.5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27

失去的胜利--隋炀帝三征高句丽_第1页
失去的胜利--隋炀帝三征高句丽_第2页
失去的胜利--隋炀帝三征高句丽_第3页
失去的胜利--隋炀帝三征高句丽_第4页
失去的胜利--隋炀帝三征高句丽_第5页
资源描述:

《失去的胜利--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隐患    李世民曾讥嘲隋炀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为了立开疆扩土之功,博后世美名,不惜劳民伤财,三次亲征高句丽。但由于其指挥无方,最终无功而还,终致身死国灭……这也是如今为大部分人所相信的主流说法,其实事实却并非如此。  高句丽传说为商末箕子的后人所建,利用中国南北朝四百年混乱时期发展坐大,到隋朝建立时,已经成为北塞仅次于突厥的第二军事强国,西边的边境已经过了辽河,“东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治下有“户六十九万七千”,“强兵三十余万”,半牧半耕,高度集权,是隋朝东面最强大的邻国,有足够的能力臣服周边小国与诸部,直接对中原构成了强大的威胁。而且正处于上升期

2、的高句丽具有强烈的扩张性,对中原政权向来不放在眼中,大隋立国之初兵精甲锐,高句丽照样敢冒犯袭扰大隋,在大隋讨伐南陈时频频挑起边衅,侵入隋境烧杀掠夺。开皇十八年时,杨坚就忍无可忍,遣高颖率三十万大军东征,无奈军粮不济,败于坚城之下,三十万将士埋骨荒野,归来者尚不到三千。此后高句丽更为骄狂,时常在边境闹事,成为隋朝一个很大的隐患,迫切需要一劳永逸地解决。  而且在隋唐年间,突厥人力量强大,时常兴起边患,而为了能够有效对抗突厥,必须对勾结突厥从侧翼侵扰中原的高句丽进行有效打击。可以说,对于隋唐年间任何一位有为的君主,大举征辽,彻底厘清辽东边患,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所以隋

3、炀帝征辽根本不是什么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而是势在必行。在一些野史谰言中,说隋炀帝东征是因为高句丽态度不恭,所以才为了自己的个人颜面劳民伤财,这完全是一种对历史的可耻歪曲。到了李世民自己登基后,他也照样要去征讨高句丽,却无人指责他穷兵黩武。事实上,“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虽然当代历史学家们找了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想要证明隋、唐对辽东半岛的进攻有着各种各样的合理性和正义性,但唐太宗说的那句“不贻后世之患!”其实已经从本质上说明了他和杨广不惜劳民伤财也要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就是要将强大的潜在竞争对手打压甚至消灭于羽翼未丰之前,防患于未然,好为本民

4、族谋求利益。  因此,虽然三征高句丽失败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征辽这个决策错误。其实当年胜负也不过一线之间,如果隋军取胜,杨广将被誉为秦皇汉武这样的雄主,隋朝的统治也将稳固如山。在李唐王朝有心人的刻意推动下,历代的人们多把隋炀帝征辽惨败亡国,归结为杨广个人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导致的罪有应得,这无疑是一种不公正的历史认知。当然,杨广征辽也未必完全不存私心。由于是非长子即位,天下不免有人议论,所以杨广才急于开疆扩土,建立功业,以塞天下人之口。如果能扫平高句丽,完成先皇未竟之业,那必定天下归心,江山永固。    2、一征    就在这公心和私心

5、之下,612年二月,隋炀帝以高句丽国王高元不肯朝见为由,发动了对高句丽的第一次战争。此次征辽准备了两年时间,算得上是谋定而后动。隋朝兵多将广,士卒都是开国时的百战精锐;而且军械精良,隋军身上的铠甲都是杨坚在位时督造的,质地坚实,箭矢攒射对普通士卒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却不能损大隋甲士分毫。远征军人数多达一百一十三万人,分为左右两翼,每翼十二个军,再加上各地征发来的民壮二百余万,可谓规模空前。当然,负担也空前,这些衣衫槛褛的百姓推着独轮车,牵着毛驴络绎前行,沿途病累而死者甚众。而出兵前杨广征调了大批工匠,在山东东莱大规模造船,工匠死亡率竟高达十之三四。  由于两国国

6、力相差极大,所以出征前无人不觉稳胜。其实隋军也有很多的不利因素,毕竟是劳师远征,补给困难,每运一车粮食到前线,路上竟要损耗十七车之多,这不免给国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长途跋涉中,士兵和民夫的士气渐渐低落,很多部队偷偷地将沉重的粮食扔掉,这也是后来隋军缺粮的一个重要原因。隋军不熟悉地形,失了地利;而靺鞨、契丹、室韦,还有辽东说不上名字来的数百个小部族,均与高句丽唇亡齿寒,所以人和隋军也是不占地。  虽然有诸多困难,但隋军此次兵力之浩大足可投鞭断流,本应摧枯拉朽般轻松平灭小小的高句丽,但事情坏就坏在杨广的仁慈和好虚名上。临出兵前,不少武将建议皇帝兵贵神速,奇兵闪击,

7、但这个建议被群臣们在庭议中否决了。文臣们均以为大隋此番伐辽,是顺合天意之举,所以必须堂堂正正地出击;而杨广也喜欢陈兵百万齐头并进的宏伟气势,所以不愿意以诡道取胜。于仲文不止一次向杨广进言,说打仗不是游山玩水,不能讲排场。战场上更没有什么仁义道德可言,能击败敌人的战术都是好战术,但每次都被文官们引经据典地驳回来,说什么大禹伐有苗时是如何堂堂正正,不战而屈人之兵。杨广的梦想是成为五帝三皇这样的千古明君,所以对武将们的正确主张根本就听不进去。  更要命的是,为了向塞上诸部展示中原圣君的仁慈,让四夷心悦诚服,并得到“仁君”之名,隋炀帝竟然下令行仁义之师,这等于在隋军脖子

8、上套上了一具枷锁。在攻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