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内毒素的研究进展

细菌内毒素的研究进展

ID:30192291

大小:130.55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2-27

细菌内毒素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细菌内毒素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细菌内毒素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细菌内毒素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细菌内毒素的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细菌内毒素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细菌内毒素的研究进展目录中文摘要及关键词(1)英文摘要及关键词(2)前言(3)1细菌内毒素的化学组成(4)2细菌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4)3内毒素的病理生理作用机制(5)4细菌内毒素受体的研究进展(6)4.1CD14(6)4.2TOLL样受体(7)4.3清道夫受体(8)4.4LBP(9)5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10)5.1鲎氏实验(10)5.1.1半定量测定-凝胶法(10)5.1.2定量测定(10)5.1.2.1浊度法(比浊法)(10)5.1.2.2显色基质法(比色法)(11)5.1.2.3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11

2、)5.2免疫学方法(11)175.3生物学方法(11)5.4化学发光法(11)5.5流式细胞术(11)6内毒素的制备(11)7内毒素抗体的保护作用(12)参考文献(13)致谢(15)17摘  要本文从细菌内毒素的化学组成、生物学活性、致病机理、内毒素的制备与检测及内毒素受体的作用等方面,对细菌内毒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本领域的研究方向及前景进行了讨论。关键词:内毒素;生物学活性;致病机理;检测方法17AbstractThisarticlefromthebacterialendotoxininchemicalcomposi

3、tion,biologicalactivity,thepathogenicmechanism,withintheendotoxinandthepreparationandtesting,endotoxinreceptorintheroleofbacterialendotoxinsofprogresswerereviewed,andthisfieldofstudydirectionandprospectswerediscussed.Keywords:endotoxin;biologicalactivity;pathogenicm

4、echanism;examinationmethod17前  言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成分,是与细菌细胞壁牢固结合的一种大分子结构物质,只有在细菌死亡时、繁殖时或人工破坏时,才释放到细胞外,发挥其各种效应,细菌内毒素首先由Boivin等[1]1933年用三氯醋酸自鼠伤寒杆菌中提出,当时因其一般蛋白质反应呈阴性,而称之为脂多糖(LPS)。随后其他学者用不同方法从各种革兰氏阴性菌中提出与LPS相似的物质,该物质具有多种毒性反应,为区别于外毒素,而称之为内毒素。另一些学者则根据其具有O型菌的特异抗原性,命名为O

5、抗原或菌体抗原,以区别于H抗原或鞭毛抗原。脂多糖的类脂A是LPS的“毒力中心”。正常机体肠腔内含有大量细菌及内毒素,有报道称正常肠黏膜可允许少量内毒素进入门脉,而少量内毒素对促使肝脏网状内皮系统处于激活状态有一定意义。当机体受到创伤(包括手术)、烧伤、感染、和接受长期传统的肠外营养时,肠黏膜有可能发生通透性增高,导致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在某些情况下,细菌感染可能被控制,但内毒素仍可通过“漏”的肠黏膜,引起炎症的激活及细胞介质的释放,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MOF)[

6、2]。因此认为,革兰氏阴性菌释放的内毒素是造成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的原因。且革兰氏阴性菌血培养需要花费数天时间,因此细菌内毒素的测定对早期诊断病情比细菌移位更有意义。有研究结果表明,内毒素血症是临床上有用指标,预测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的阳性预测值为48%,而没有内毒素血症就可基本排除发生血症的可能,阴性预测值为99%[3]。171 内毒素的化学组成细菌内毒素是由LPS、蛋白质和磷脂组成的复合物,分子量约1×10~20×10道尔顿。内毒素与菌体细胞壁密切相连,其活性成份是LPS,而蛋白质和磷脂与内毒素的活性无关。LP

7、S为革兰氏阴性菌外膜中的脂多糖成分。它是由三部分组成:(1)O-特异性侧链;(2)核心多糖;(3)类脂A。O-特异性侧链由20-40个重复单位组成,每个重复单位由3-7个糖分子组成。它是细菌表面的主要抗原,决定型的特异性,核心多糖可以分为连接O-特异性侧链的外核部分和连接类脂A的内核分。核心多糖相对稳定,同一菌属结构相同。内核部分含有庚糖和2-酮基-3-脱氧辛酸(KDO)两种特殊的糖类分子。它们在LPS结构中起着连结多糖与类脂的作用。其中类脂A是LPS活性不可缺少的部分,可视作LPS的“生物活性中心”,是抗原活性部位,保存着L

8、PS的各种生物学活性[4]。在类脂A成分中,脂肪酸约占70%~80%,各种细菌类脂A的脂肪酸性质和排列不同。类脂A的生物学活性主要在于其以酯键相连的脂肪酸,若其被水解,类脂A或LPS即失去活性。类脂A具有免疫原性,注入动物全内可以产生相应抗体。基于对类脂A整个成份、结构、功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