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汉语言文学论文《懂与不懂》

[文学]汉语言文学论文《懂与不懂》

ID:30360908

大小:65.0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9

[文学]汉语言文学论文《懂与不懂》_第1页
[文学]汉语言文学论文《懂与不懂》_第2页
[文学]汉语言文学论文《懂与不懂》_第3页
[文学]汉语言文学论文《懂与不懂》_第4页
资源描述:

《[文学]汉语言文学论文《懂与不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现代诗歌懂与不懂的界限——共鸣内容摘要懂与不懂并不是评价现代诗歌的标准。现代诗歌创作与鉴赏的标准不应该只从现代诗歌某一方面的特点来评价。共鸣是文学创作与鉴赏的理想境界,现代诗歌也应该为实现共鸣而创作,从共鸣开始来鉴赏。共鸣是一个大的审美范畴,绝对的“懂”与绝对的“不懂”都不是一首好诗的标准,只有以现代诗歌本身出发,真正达到人类的共鸣也才能真正把现代诗歌从混乱中解脱出来,实现其真正的艺术价值。关键词现代诗歌懂与不懂评价共鸣一、何谓共鸣?文学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指

2、由于读者的思想情感,或经历遭际,与作家表达的作品中人物所具有的相通或相似,从而受到深刻打动,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其中的“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在这个共鸣的定义中,强调了读者的主动性。共鸣的实现,读者成为了共鸣发生的主体,也就是说共鸣的发生

3、与否在于是否满足了读者的主观情感。而这一点却也只是单方面的,没有把共鸣看作是作者的主动性的结果或是说没有体现共鸣的产生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的共鸣所实现的范围有两种情况:一,作者与读者单方面的共鸣——个体的共鸣;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共鸣——群体共鸣。而在群体共鸣中若达到了更高的广度和深度,即群体的再扩大化的话,就成了共鸣的最高境界——人类共鸣。文学作品都有其共鸣的存在。我国古体诗歌的创作也是在不断地追求着真、善、美的人类共鸣的高度。“由于古典文学作品本身客观存在着真、善、美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高度的审美能力,精湛的艺术

4、表现技巧等诸因素,从而对我们产生艺术魅力并激起我4们的共鸣。” 。高鸣鸾在其《古代山水诗问题和文学的共鸣问题》中对诗歌的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共鸣的问题指出:“产生共鸣的条件和基础问题,就作品本身的情况来说,不少论者还指出了许多复杂的情况,诸如由于文艺作品具有形象性这一艺术特征,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在思想感情上去感染与打动读者,影响读者的感情,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至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有些艺术形象体现了比较复杂的阶级思想,因此不同阶级的读者可以从不同方面得到共鸣;还有些文艺作品由于题材和体裁的特殊性,艺术形象的思想意义比较不

5、固定(如寓言)或思想感情表现得不明显(如某些山水诗)读者则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欣赏,或者加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改造’了原来的形象而产生了共鸣。在读者方面,也有很多因素影响共鸣,除思想观点以外,诸如读者的身世经历、修养和兴趣等个人因素,对共鸣也是有作用的,甚至往往影响着共鸣的广度和深度。”很多关于诗歌创作与读者之间共鸣的论文都提到了创作主体与接受者之间的共鸣的主要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二者阶级的异同性,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阶级性的观点主要还是放在古代诗歌来看的。而在现代,阶级性却又不是非常的明显,所以在现代诗歌中主体与客体阶

6、级性的特点就显得不是那么的明显。那么在现代诗歌中,如何才能做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鸣呢?共鸣是文学鉴赏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具体的鉴赏活动中,当鉴赏主体受作品情感感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共鸣。共鸣又是一种复杂的审美现象,它作为文学鉴赏活动的一种至境,并不是发生在所有鉴赏过程中的:成功的鉴赏活动,可能会出观多次共鸣状态;而不成功的鉴赏活动,则可能一次也不会出现。这是因为共鸣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而条件具备后又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方式来实现。二、现代诗歌中,共鸣的实现诗歌创作主体要不断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共

7、鸣需要相同的思想感情作基础,共鸣与理解、欣赏、喜爱等情感因素有区别又有联系,决定共鸣的是思想感情,但艺术的形象特点又有助于共鸣的形成和加强共鸣的程度”。 ——高鸣鸾《古代山水诗问题和文学的共鸣问题》。现代诗歌的创作中,应不局限于“小我”思想情感的抒发,而是上升到“大我”的高度,只有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造成诗歌越写越容易,越读越难懂的现状的原因是诗歌丧失了最基本的特质:让自己感动的同时感动读者。”——马知遥。现代诗歌的创作如果脱离了真、善、美这些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的话,就形同虚设,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

8、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当伟大的诗人讲述着“我”的时候,他谈论的应该是普遍的人生。”人是社会的人,人们在对自然的赞美,爱的坚持时都脱离不了这个社会。4文学形象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是引起共鸣的艺术条件,而作品思想感情的社会普遍性和历史深远性则是产生共鸣的客观基础。所以现代诗歌“对个人化小情感的描述,诗歌缺失了大的现实关怀和人类永恒的主题”这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