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学年陈集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二政治及答案.doc

2005—2006学年陈集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二政治及答案.doc

ID:30363142

大小:58.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29

2005—2006学年陈集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二政治及答案.doc_第1页
2005—2006学年陈集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二政治及答案.doc_第2页
2005—2006学年陈集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二政治及答案.doc_第3页
2005—2006学年陈集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二政治及答案.doc_第4页
2005—2006学年陈集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二政治及答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2005—2006学年陈集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二政治及答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无需注册免费下载!2005—2006学年陈集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二政治(A卷)命题人、校对人:赵修云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1、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是说意识:A、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C、能够通过指导人们的行动,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客观世界D、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2、战国时代思想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哲学上看,“天行有常”是指:A、物质是世界的

2、本原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D、运动和物质不可分3、宋代的朱熹主张“理在气先”,明代的王夫子认为“理者,气之所依也。”从哲学上看,两者的对立体现了: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辩证法与唯心主义的对立4、我国的名山,往往是既有诱人的自然风光,又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如:华山的道教文化,泰山的儒家文化,嵩山的佛教文化,可谓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由此可见:A、事物的因果联系是多种多样的B、事物各要素的优化组合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佳发挥C、不同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包含着

3、不同的矛盾D、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5、“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其所学甚大。”这一说法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6、下列成语或俗语中与“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包含同一哲理的是:①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②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矣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④千里之外,始于足下A、①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版权所有: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www.edudown.net第12页共12页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无需注册免费

4、下载!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过热的苗头,中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牢牢把住信贷和土地这两个关键“闸门”。一方面坚决抑制部分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另一方面,加强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据此回答7—8题。7、中央在分析经济形势时,既看到过热的苗头,抑制部分行业的盲目扩张,又要加强和支持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这表明:A、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C、事物处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D、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8、中央牢牢把住信贷和土地两个关键“闸门”,体现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B、办事情要善于

5、着重解决主要矛盾C、认识事物应分清主流与支流D、办事情应善于抓住时机,促成飞跃9、我们认识事物应遵循的认识秩序是:A、综合——分析——综合B、肯定——否定——肯定C、一般——个别——一般D、特殊——普遍——特殊10、“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②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④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统一是无条件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11、2005年1月1日开始的全国经济普查,目的是全面、彻底搞清国民经济的规模、结构和效益,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

6、策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这说明:A、矛盾分析法是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B、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指导实践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2、“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C、感性认识总是不可靠的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13、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A、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

7、是有限的B、人的认识水平总是滞后于社会历史条件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D、主观条件制约着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版权所有: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www.edudown.net第12页共12页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无需注册免费下载!14、错觉和假象的区别是:A、前者是客观范畴,后者是主观范畴B、前者是主观范畴,后者是客观范畴C、前者是感性认识,后者是理性认识D、前者是本质规定,后者是非本质规定15、唐朝诗人杜荀鹤在题为《小松》的诗中写道:“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

8、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小诗给我们的启示是:①新事物总是弱小的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和事③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④要辩证地看问题,促进新事物成长A、①②③B、①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6、一些人在利益的驱动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制作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文化产品给社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