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测距实验报告

超声波测距实验报告

ID:30443064

大小:20.93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30

超声波测距实验报告_第1页
超声波测距实验报告_第2页
超声波测距实验报告_第3页
超声波测距实验报告_第4页
超声波测距实验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超声波测距实验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超声波测距实验报告  超声波测距系统实物设计报告  一.设计要求  1.测量距离不小于米,数字显示清晰,无数字叠加,动态显示测量结果,更新  时间约为秒左右。  2.测量精度优于米,显示精度米。3.距离小于米时,蜂鸣器发出”嘀嘀”报警。4.测量距离超过米时,指示灯显示超量程。  二.系统设计思路1.原理框图  超声波发射  2.系统组成模块  40KHZ方波产生电路  1、分析:利用555定时器组成的多

2、谐振荡器作为时钟信号的产生电路,通过理论计算加上微调电阻和电容的值,得到所需频率的矩形波,当R2远大于R1时,矩形波的占空比接近50%,可近似为方波。  2、单元电路如下图;  3、参数计算:  4、仿真结果:  2Hz时钟信号发生电路:目的-通过该培训员工可对保安行业有初步了解,并感受到安保行业的发展的巨大潜力,可提升其的专业水平,并确保其在这个行业的安全感。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  1、分析:利用555定时器组成的多谐振

3、荡器作为时钟信号的产生电路,通过理论计算加上调整电阻和电容的值,得到所需频率的矩形波。其中占空比在70%以上。  2、单元电路如下所示:  参数计算:R1=710K欧,R2=375欧,C1=1微F  17kHz时钟信号发生电路:  1、分析:利用555定时器组成的多谐振荡器作为时钟信号的产生电路,通过理论计算加上调整电阻和电容的值,得到所需频率的矩形波。2、单元电路如下所示:  3、参数计算:  R1=1K欧,R2=395欧,C5=47nf;  4、仿真  5、功能:数字显示的测量结果要求动态更新时间约秒左右,所

4、以要求一个频率约2Hz的时钟信号来控制刷新数据,保证结果显示稳定不闪烁。  三,调试说明  首先要在示波器上稳定的出现5个波形,40khz的方波,17khz的方波,加上接收头之后的波形,经过347放大之后的正弦波,2hz经过非门整形之后的波形;目的-通过该培训员工可对保安行业有初步了解,并感受到安保行业的发展的巨大潜力,可提升其的专业水平,并确保其在这个行业的安全感。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  其中值得注意的就是40khz的占

5、空比一定要精确的得到50%,这个和你测试的准确度和高度直接相关,我们在提高高度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步骤就是回过头来再去调整40khz的准确度。  17khz的一定是占空比小于40%,这个最直接的影响是测试精度,我们尝试在17khz之后不接非门就是占空比大于50%,测试结果是不准确的。  如果说超声波测距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会毫不迟疑的说出2hz的调试,其中包括参数计算和占空比,刚开始我们就相信别人和老师的数据,结果是错误的,最后我们一致下定决心自己搞出自己的特色,搞出自己的数据,我索性自己计算出了一组数据,结果证明是正确

6、的。我们做出来之后接下来其他组就直接采用我们的数据了,所以我们的2hz数据才是原创。  还有就是正弦波的波形,这个波形反映了信号的强度以及杂波的情况,这个需要注意的就是放大倍数和滤波电容的选取,这个会在后面的叙述中详细。  超声波测距仪  目录  一.超声波测距原理????????????????????????????3  二.超声波测距硬件部分??????????????????????????4  1.单片机部分及显示电路????????????????????????5  2.发射部分??????????

7、????????????????????7  3.接受部分??????????????????????????????7目的-通过该培训员工可对保安行业有初步了解,并感受到安保行业的发展的巨大潜力,可提升其的专业水平,并确保其在这个行业的安全感。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  三.超声波测距仪软件部分????????????????????????9  四.串口????????????????????????????????13 

8、 五.调试????????????????????????????????11  六.实验心得??????????????????????????????15  七.实验结果??????????????????????????????16  八.参考文献??????????????????????????????17  附录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