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陕西省咸阳市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ID:30449779

大小:7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30

陕西省咸阳市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陕西省咸阳市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陕西省咸阳市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陕西省咸阳市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陕西省咸阳市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陕西省咸阳市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咸阳市2017年高考模拟检测(三)文综试题必考题(共275分)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计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4.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B.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D.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25.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用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这反映出东汉时期【】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B.监察体

2、系臻于完备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26.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正面影响是【】A.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B.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C.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D.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27.《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A.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B.监察权力的不完整C.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D.凡事须向皇帝奏报28,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

3、,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A.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B.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C.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D.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29.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的实现是在【】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30.1942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唯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

4、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A.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B.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C.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D.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31.如果以下表为史料探究民生问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保障就业乃改善民生之本B.经济发展难以满足就业需求C.发展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D.城镇化过快增强了失业风险32.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说:“通过合意缔结契约之债是因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这种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o这反映了当时罗马法【】A.重视保护居

5、民的意愿B.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C.注重对法律追本求源D.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33.有人说“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A.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C.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34.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轻、农投资分别增长了1.4倍、l倍、0.54倍。这说明【】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C

6、.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D.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35.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用“缺席政策”来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全体一致原则。上述现象反映了【】A.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控制C.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的分歧严重D.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计135分)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

7、。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材料二: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一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

8、)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