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论文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ID:30450005

大小:61.5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30

论文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_第1页
论文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_第2页
论文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_第3页
论文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_第4页
论文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文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体会与思考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王红霞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三文联区王红霞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我总是以新课标为准绳,潜心钻研业务,搞好教学。新学期伊始,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数学教学应

2、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一、联系生活实

3、际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解决数学问题。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1、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像磁铁吸引着学生。教学设计抓住了学生认知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教学合理创设教学情境,重视学生非智力因

4、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活动意识。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思考,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   学生,形成互动。二、挖掘教材创设情境。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是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

5、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成人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

6、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在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在教学中,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

7、》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1

8、)、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