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探析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探析

ID:30535897

大小:11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探析_第1页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探析_第2页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探析_第3页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探析_第4页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探析  摘要:中国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通常存在盲目崇拜、用语低俗、沉溺游戏、诚信缺失、侵犯版权等道德失范现象,这主要是由大学生自身特性、网络社会特性、虚拟与现实的道德背离、网络法律缺乏、网络伦理教育缺位等原因造成的。为避免此类网络失范现象的出现,就必须开展校内外文化活动,建立网络技术监督机制,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97-03  互联

2、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开启了数字化生存的生活方式,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交往的平台,从而形成了以平等性、自由性、虚拟性等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是一种新型社会结构。而传统道德是以现实社会为根基的,难以适应当今网络社会的发展步伐,结果导致网络社会中出现一些语言低俗、污染信息、欺诈欺骗、黑客崇拜等道德失范现象。这类现象在互联网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而,完全有必要系统梳理和全面探析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准的提升,而且有

3、利于和谐网络社会的构建。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表现9  (一)盲目网络崇拜  在现实社会中,个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常要受到其生活环境的主流文化影响,所推重的理想生活模式和学习典范基本上都与主流价值观相应,并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而网络的应用则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网进”了虚拟空间中。这势必形成不同文化之间的道德冲突问题。与传统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道德显然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与趋势…。如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就需要具有一定道德抉择能力,而这正是处于从青年向成年过

4、渡阶段大学生所欠缺的。一些大学生极易把一些存有争议的甚至是非合理的现象误认为是合理现象,而对之倍加推重和崇拜。比如,网络黑客就通常成为大学生的崇拜对象。不可否认,网络黑客具有很强的网络技术知识,他们可以轻松地破译网络软件密码,轻而易举地进入他人的私人空间。但是,这种无视他人隐私权的侵权行为无疑既不合理又不合法,更不值得效仿。  (二)网络用语低俗  人并非生活在孤岛中的鲁滨孙,而是社会的产物,必然要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个体都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具有一定社会身份,彼此之间的交流

5、是面对面的直接境遇交往。迫于传统习俗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参与交往的个体会比较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般不会使用粗鲁的语言去激怒和伤害对方。而一旦进入到网络社会,人们主要是借助QQ、电子邮件、微博等交往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这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机-人”9的间接交往方式。在此类交往方式中,个人的身份、年龄、职业、性别等社会属性被计算机荧屏统统屏蔽掉,而变为一个无具体社会身份的“虚拟人”。正是由于这种虚拟性使得他们缺乏应有的道德约束和道德惩戒,误认为自己不用担负相应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致使他们在网络社会中

6、交流“随心所欲”,脏话连篇、恶语相加,这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网络社会的道德风气。而且,一旦这种恶习被大学生带到日常生活中,势必将导致与他人的沟通不畅,引发交往障碍,影响身心全面发展。  (三)网络诚信缺失  隐匿性是网络社会的主要特性之一。我们知道,许多人在网络社会中提供的信息基本上都不是本人的真实信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也就很难彼此真心倾诉。在网络社会中,即使是真话也通常会被其他网民视作谎言。因而,网络社会的隐匿性在很大程度上促使网络社会变成了谎言和虚假信息传播的“圣地”。毋庸置疑,个人诚信品质的沉淀与其生

7、活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良好的社会风气能促进个人诚信品质的沉淀,而恶劣的社会风气则会延缓甚至破坏个体诚信品质的沉淀。长期生活在谎言中的人们必然要受到虚假信息的侵蚀和毒害,即使对真实的信息也将产生怀疑而误认为其是虚假的信息,进而严重削弱人们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弱化他们的诚信品质。而这势必要对大学生群体产生巨大的影响。有调查显示,在大学生中有12.5%的人曾经获取他人的邮件,8.6%的人曾经获取机密和他人的私人信件。  (四)网络侵权频现9  个人隐私权和知识产权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正当权利,理应受到保护和尊重。

8、互联网的应用使得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因为个人信息的收集在网络社会中更为容易和隐蔽,也更容易被当作商品进行交易和买卖。1992年,美国进行一次“哈里斯-依奎法克斯公司消费者隐私调查”(Harris-EgnifaxConsumerPrivacySurvey),结果表明,89%的被访者认为,计算机使人们更容易获得有关个人机密的私人信息。同样,网络技术以其无限的复制性和全球的传播性使得知识产权的保护变得越来越困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