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ID:30536860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31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_第1页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_第2页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_第3页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_第4页
资源描述: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三维目标”的育人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等诸多新思想,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学实践上如何落实,还差强人意。  那么,语文学习的正路在哪里?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就是语境下的语言实践的过程,因此,形成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必须通过语言实践。  一、学生实践,让课堂活起来。  1、用生活的精彩,浸润语文的画板。  自然不乏色彩,生活不乏故事。孩子们学习的是

2、母语,他们走进生活的过程,就是被生活浸润的过程,也是语言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十分注意把生活的精彩纳入学校教育。如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参观纪念馆、走进“新能源”认识低碳等一系列项目实践活动,既让孩子了解了家乡的美景、历史、文化、经济,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通过指导学生把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并以小作文、手抄报等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不仅认识了生活,也学习了语文,还提升了综合素养。  2、让教材的单元主题,成为语文实践的项目。4  新版课标教材大多以文化主题组元,因此,我们把原来语文学习只面对书本的“教条”与“被动”,变为“项目

3、”“主题”引领下的生活实践、语文活动。把课堂“笼养”“圈养”的育人状态,发展为“放养”的育人环境,让孩子们在自然的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汲取营养,学习语文。把语文知识、技能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建构,用生活之水,浇灌知识之树,发展生命之人,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心灵放飞的过程。实践活动设计注意发掘教材资源,精心选择教材中与项目实践相契合的“整合点”“切入点”“延伸点”。如项目主题《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设计了三个活动“我和春天手拉手”“我爱多彩的春天”“我和春天交

4、朋友”。其中“我爱多彩的春天”是单元文本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综合任务,通过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读、品、思、拓等学习活动,感受春天之美,激发热爱春天的情感。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整合与课文相关的资源,如:有关春天的词语、儿歌、古诗、图片、视频、歌曲等,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课堂识字量,感受鲜活、生动的春意。然后,延伸到看春天、种春天、玩春天,把享受春天和享受语文融为一体。  3、参与语文活动,体验语言的美妙。  就学生形成语文素养而言,最有效的还是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如参加书法“墨池”实践,可以让孩子感受汉字“一字一画,一字一诗”的意蕴美;参加经典诵读,可以让学生感受

5、汉语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音韵美。写作,让孩子体验发现、创造、倾吐的快乐;阅读,让孩子体会飞翔、变幻、充实、踏实的愉悦……今天,孩子参与的是语文实践活动,明天,很有可能成为他们的职业甚至事业。4  二、模式引领,让课堂实起来。  目前,语文教学总的问题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内容分析多,语言发展少”。语文教学如何把教师的站位后移,把学生的重心前提呢?  1、“前置性学习”让学生动起来。  “前置性学习”即把传统意义的“预习”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首先,教师集体研究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年级学生特点,制订指向明确的“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和自己的学习水平

6、,在自己的学习笔记《花开的声音》上有选择地进行自读自学。低年级及实验起步阶段的中高年级,“前置性学习”可放在课内进行,随着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养成,“前置性学习”逐步过渡到由学生课外完成。“前置性学习”把学习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使学习渐渐成为孩子的一种自觉、一种习惯。  2、通过三种基本课型,让语文学习扎实起来。  学生在“自主建构”的前置性学、“讨论交流”的合作学、“综合输出”的展示学的过程中,经历着学习的困惑与迷茫,也享受着学习的幸福与快乐。然是困惑多还是快乐多,则取决于教师的谋略,教师要为实践导航,为课堂训练点拨,为学生自主建构搭台。  (1

7、)互助展示课――小组合作,八仙过海  学生进行了“前置性学习”,效果如何,收获多少,遇到哪些问题,还有哪些疑惑,需要在师生的交流中印证,在矫正中提升。其中,组织好小组合作是上好“互助展示课”的关键。  (2)项目实践加工课――画龙点睛,启发创意4  项目主题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收集到许多资料,会对问题产生新的认知,获得不同的感悟体验。在对输出成果进行实践加工时,教师要从内容上、展示形式上帮助学生进行加工,这就是“加工课”。加工的过程,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启发学生的创意,指导学生要在小组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总结,不要将原始材料进行堆积,而是要

8、加入自己的理解。“加工课”是教师对学生“半成品”进行加工和指导的课,是成果展示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