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之路:历史经验与启示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之路:历史经验与启示

ID:30537894

大小:124.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2-31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之路:历史经验与启示_第1页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之路:历史经验与启示_第2页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之路:历史经验与启示_第3页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之路:历史经验与启示_第4页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之路:历史经验与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之路:历史经验与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之路:历史经验与启示  摘要:历史视角中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路径,是根基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内涵,把它放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彰显其应有之义。基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建立,我们走过了一条移植和模仿、学习和借鉴、自主和创新之路,一百余年的大学历史发展是我们宝贵的历史遗产。在缺乏理性色彩的功利主义和缺乏人文情怀的工具主义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下,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之路异常艰辛,“照搬模式”、“依附发展”和“路径依赖”的建设方法,使建设我国现代大学制度之路不时走上歧途。反思我国

2、传统文化惯习,应对我国大学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该树立问题意识,提倡实践路径,注重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与教训,突出制度创新,强调创建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传统文化;实践路径;中国模式;历史视角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381(2013)03-0011-08  一、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与特征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制度保障[1]。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

3、一个热点[2],国内学者们围绕“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如何建设现代大学制度”17进行了热烈的探讨。现有研究表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虽存在着研究范式多样、注重实践运用、学科边界模糊的特点,但却缺乏交流和辩论,虽都是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但对问题本身和问题的根源却缺乏共识[2]。  作为一种制度理念,现代大学制度的合理内核不应仅限于西方大学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制度框架和精神理念,还应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特定的历史经验。然而在我国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在探讨现代大学制度时,通常追源于西方中世纪大学制度,强调

4、把西方大学在历史发展中“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理念以及“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能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理念源泉,而对本国历史传统、文化惯习在大学发展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作为一种实践策略,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一般强调针对现实问题而研究,并注重对西方大学的学习和借鉴,然而作为顶层制度设计,在实践中的最终效果要么不尽如人意要么无能为力。所以,对于“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这一问题,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实践策略层面,都应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强调本国历史传统和文化惯习的作用,对自身实践经

5、验进行再提炼,才能做出回答。通过总结特定的历史经验和分析面临的现实问题,来回应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内涵和可能的制度架构。17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国家,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建立是借鉴西方大学制度的结果。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中国大学通过移植和模仿,学习和借鉴,到走上自主和创新之路,其现代大学制度既有其西方大学制度的合理成分,也饱含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特殊国情。考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路径,反思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经验的得失,提炼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合理内核,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形成高等教育

6、的中国模式,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基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建立,一百余年的大学历史发展是我们宝贵的历史遗产。在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历史传统、文化惯习反映在方法论思想中,成为我们行动的方向指南和重要动力。深入地认识、分析、反思和评判这种方法论思想,应该成为新时期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政治论哲学指导思想  美国教育史学家布鲁贝克认为,在20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

7、,另一种则以政治论为基础[3]。强调认识论的人,在他们的高等教育哲学中趋向于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强调政治论的人,在他们的高等教育哲学中认为人们探讨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布鲁贝克的两种高等教育哲学思想,我们不难判断,我国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建立以来,其发展的主流思想是政治论哲学思想。  在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迫使晚清政府打开国门,外国的思想、技术、文化、军事力量、商业由此涌入中国,从而推动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及随后的戊戌变法

8、运动和清末新政改革。这种被迫性奠定了晚清50年新教育发展的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见,晚清“新教育”是一种政治选择,同时传统文化仍然发挥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和作用。17  历史上,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是一种国家行为,是实行新政的首要举措。1903年颁布“壬寅学制”,大学教育宗旨为“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大学教育宗旨则为“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大学令》,大学教育宗旨为“教授高深学问,养成硕学宏才”。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