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式教育刍议

灌输式教育刍议

ID:30541202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31

灌输式教育刍议_第1页
灌输式教育刍议_第2页
灌输式教育刍议_第3页
灌输式教育刍议_第4页
灌输式教育刍议_第5页
资源描述:

《灌输式教育刍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灌输式教育刍议  【摘要】随着2001年以来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灌输式教育早已与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然而这一问题依然存在于现代教学中。呈现灌输式教育的实例,分析灌输式教育的成因,初探灌输式教育的解决方案,如此研究,旨在为当下教育提供新思考。  【关键词】课程;教材;灌输式教育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学过程如是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但现实的教学却常常出现

2、于上述规定格格不入的现象:教师一味灌输知识,填鸭教学。这一问题的关涉到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亟待解决。  一、灌输式教育的表现  语文课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标出文章共几个自然段,然后让学生思考文章可以划分成几个大段,并告诉学生每一大段的段落大意让学生背诵,若考试时学生不按教师讲授的内容回答,肯定考低分。  英语课上,教师教单词拼写,教师用欠标准的英语发音教学生读单词,然后让学生一遍遍跟读,再教其拼写。死记硬背,机械记忆之后,考试拼写错误,教师罚抄学生50遍。6  品德课上,教师让学生背诵红领巾少先队员的先进事迹,而不是号召学生向优秀少先队员学习,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3、。  上述教学过程更多的是把原本整合的教学内容割裂开来,正如杜威所说,“儿童一步步掌握的是每一个割裂开来的部分,教学的重点在于教材的逻辑分段与顺序性上”。基于此,学生被看成是存储知识的容器,其本分就是被动地容纳与接受,这无疑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更值得思考的是,“八八六十四”可以灌输,“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亦可灌输,但态度、精神等人化的东西是无法灌输的,品德课上教师的做法犹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将受教育变成了一种苦役。  二、灌输式教育的原因简析  1.灌输式教育的哲学根基  众所周知,社会本位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人的作用在于可成为社会发展的工具,课程的目的也在于让人社会

4、化并成为社会工具,灌输式教育由于社会本位的支撑非但不被排斥反而还受到青睐。向学生传授既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及事实性知识,灌输式教育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倘若对人文学科具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生成性东西进行灌输式教育,未免有些不妥。受实用主义影响,科学知识因具有实用性而备受重视,人文精神和人文学科的式微自然给灌输式教育地位上扬提供了可能性。  2.教材的演绎模式6  大多数理科教师视严谨为老师不可缺少的素质,严格演绎思维的运用则是严谨的体现。这样,教学中就缺少了猜想、假设、类比与联想。人文课程的教材中也很少有归纳,个案,故事,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形式化的语言。中国的学生在数理化

5、国际奥赛上屡得桂冠,美国的学生却名落孙山,中国学生在创新性比赛中却显得不堪一击。原因在于,演绎使得学生们失去了想象力,只是一味背诵而不理解,听从而不质疑。可以说,教科书的演绎模式为灌输式教育提供了有力武器,前提是既定好的,这便使灌输有了牢靠的依据。  3.教育者“灌输者”的角色定位  传统教育强调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这种典型的灌输式模式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毫不夸张地说,这种模式将受教育者看作“粗胚”,根据教育者的需求把受教育者“塑造”成符合他人需要的人,而非“教育”成符合自身需要的人。弗莱雷将这种灌输式模式比作“储蓄行为”,教师是储户,而学生则是户头,教师一味

6、地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输入并存储知识。这样一来,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而学生纯粹是客体。其结果是学生变得越来越沉默,缺乏批判意识和创造力。正如平民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灌输式教育模式犹如喂鸡,若强迫鸡吃食,鸡是不会吃的。可见,改变这种教育模式的必要所在。  三、灌输式教育问题的解决初探  如前所述,基于对灌输式教育存在的原因分析,灌输式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人文课程开发,教材逻辑编排及教师角色转变三方面寻找突破口。  1.加强人文课程开发  石中英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指出,现代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科学知识成为现代教育最有价值的知识,人文课程衰落。工

7、具理性的驱使下人们追逐利益,给社会带来弊端。于是,后现代6知识转型时代应运而生。它注重知识的文化性、境域性和价值性,这就为人文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如果说科学课程知识的学习需要挖掘“真”的科学思维,那么人文课程知识的学习则需要洞察“善”和“美”的艺术思维。如此一来,仅仅靠灌输式教学是不能完成对具有善和美这种生成性人文知识的传播。这就为人文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现实条件。  2.注重教材逻辑和儿童心理的有机结合  杜威认为,“对儿童生长来说,一切科目都处于从属地位,它们是工具,它们以服务于生长的各种需要衡量其价值和个性。性格比教材更重要。”倘若过分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