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之道在点滴

为师之道在点滴

ID:30548507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31

为师之道在点滴_第1页
为师之道在点滴_第2页
为师之道在点滴_第3页
为师之道在点滴_第4页
为师之道在点滴_第5页
资源描述:

《为师之道在点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为师之道在点滴  编者按:福建省第一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吴启建提出了他的教育主张――前瞻教育,《托起明天的教育――青年教师成长之道》一书是其教育主张的研究成果体现。所谓前瞻教育就是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前瞻性、预见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人才的教育。前瞻教育让我们往前看,不自满不骄傲,更多地展望未来、思考未来、成就未来。本刊特约请潘清河老师撰写书评,以飨读者。  摘要:《托起明天的教育――青年教师成长之道》一书,以平实的语言、缜密的思维、生动的案例、专业的角度,审视教育发展规律,揭开教育神秘的面纱。作者从教育理论、学科素养、

2、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等五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诠释教育的真谛,为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走向卓越,铺就一条成功之路。  关键词:吴启建;青年教师;成长  得到吴启建馈赠的新作,我便迫不及待地浏览起来。我和吴启建是同龄人,同龄人读同龄人的书,也许更有另一番的滋味和另一种的感受。然而,此刻的我如同一名学生或年轻教师,在书中轻轻地聆听着吴启建娓娓道来的为师之道;从书中的字里行间细细地品味和感悟着青年教师的成长之道。  《托起明天的教育――5青年教师成长之道》一书,洋洋洒洒26万多字,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缜密的思维、生动的案例、专业的角

3、度,审视教育发展规律,揭开教育神秘的面纱。该书分别从教育理论、学科素养、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等五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诠释教育的真谛,为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走向卓越,铺就一条成功之路。毋庸置疑,吴启建的这部论著,不失为一部让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少走许多弯路且又能够尽快成长起来的好书。如果将其称为“青年教师成长指南”,也并不言过。  常言道:“开卷有益。”本书的第一章节,吴启建以他的教育情怀和丰厚的学识,向青年教师铺展了一幅如何规划专业发展的蓝图,从“专业发展的起点”谈到“专业发展的动力”;从“专业发展的支撑”谈到“

4、专业发展的目标”,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明晰路径,指出方向。是啊!为何选择当一名教师?怎样成为优秀教师?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究竟怎么样?这也是长期以来一直徘徊在我脑海中的困惑。吴启建的书,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也让我似乎有一种如沐“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荀子语)之感觉。那么,为何选择当一名教师?是“缘分”,是“注定”,这或许是命运之使然。既然“选择”,就应“喜欢”,这就是教育的情操与涵养。有“梦想”,有“使命”,这才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崇高境界。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科学如此

5、,教育也是如此。假使我们将教书视为一种技术性的谋生手段,即便教育经验非常丰富,但还是脱离不了教师的“匠气”。而只有把教育经验升华到一定的教育理论高度,把教学实践当作艺术来熏陶,才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5。教育不但需要热心人,更是需要有心人。于教育而言,吴启建不仅是一个热心人,而且是一个有心人。他把自己的成长经历、教学经验、教育感悟、行政管理中的点点滴滴化作特色鲜明的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依据和创作源泉。正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为师之道在点滴。吴启建论著中的许多教育教学理论源于他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而这

6、些精辟的教育教学理论无疑又对教育教学的实践起到了指导和借鉴的作用,这就是此书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吴启建十分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为了更好地了解年轻教师教育工作和成长的状况,他曾经对教龄在10年以下的75位教师进行了教育问卷调查,其中有个问题特别引起我的兴趣,那就是“你为什么选择教师作为职业?”调查的结果还是比较乐观。当然,吴启建所调查的对象大都是出类拔萃的青年教师,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所受教育从某种程度上相对比其他人略高一筹。我想,假如能够把调查的视角触摸到偏远而贫困的山村教师,捕捉到的答卷,

7、也许更为精彩、更有内涵。  众所周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换言之,不想当优秀教师的老师,也不是好老师。吴启建在书中用了不少篇幅、不少笔墨,与青年教师畅谈如何当一名优秀教师?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么样的?他访谈了许多年轻老师,也了解了许多在校学生。当然,优秀教师的标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各有侧重。何谓“好教师”,我曾一度感到很迷惘,教师的“好”与“不好”,究竟如何界定?前些年,有的学校由学生来评比出“心目中的好老师”,有的学校也向媒体推荐“身边的好老师”。尽管其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我总隐约感到这些做法有

8、些不妥,毕竟“好”与“不好”5是扑朔迷离,难以分辨。尤其是在应试教育、评价体制还在沿袭的今天,“好教师”难免会带上某种唯分数论的功利色彩,无形中挫伤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我曾向一位校长建议,能否把“好老师”改为“最具有……的老师”,因为每一个教师都有其独特的专长和魅力,这样的评价,或许更具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