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

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

ID:30548615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31

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_第1页
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_第2页
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_第3页
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_第4页
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  人物概述  萧红(1911.6.2─1942.1.2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1935年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在上海出版,一时洛阳纸贵,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从此步入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女作家之列。  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亲人冷眼待之的寂寞中,在对先前爱情的追忆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此后,萧红写出了长篇小说

2、《马伯乐》,小说《后花园》,散文《小城三月》《北中国》《骨架与灵魂》《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九一八致弟弟书》等。  生命留痕  感情路上的跋涉  萧红的父亲将她许配给富商与小官僚之子、小学教员汪恩甲。她起初对他并无反感,两人经常通信。接触中她感觉汪恩甲有富家子弟的没落气息,想退婚去北平念高中,父亲坚决反对。最疼爱她的祖父死后,父亲逼她成亲,她便选择逃婚。萧红与表哥相聚,进入北平女师大附属女一中高中部。这一举动遭到两家人的反对,断了他们的生活费。萧红被迫回家,被父亲软禁。后来,她假装愿意与汪恩甲结婚,再次逃到

3、北京。5  战乱令百业萧条,不但求学成为泡影,求职也渺无希望。1931年底,萧红无奈去找汪恩甲,但汪氏家族已对她深恶痛绝,他俩遂同居于哈尔滨东兴顺旅馆。她曾经那么嫌弃汪恩甲抽鸦片,如今已是心灰意冷,两人一起吞云吐雾。汪恩甲的工资入不敷出,萧红却怀孕了。这时,汪恩甲也逃走了,旅馆老板想把她卖到妓院。  这时,萧军出现了,他想方设法营救萧红。正赶上洪水肆虐哈尔滨,旅馆被淹,萧红趁老板不在逃了出来。从此,她与萧军坠入爱河。这是萧红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这段蜜月期在两年后不可避免地结束了。萧红和萧军之间发生了冲突,争吵

4、日益激烈,性格暴躁的萧军甚至动手打了萧红。  人物剖析  一个内心刚强的女性,在对待自己的感情时,总能表现出一种鲜明的个性。萧红,这个天才的女子,用最热烈的生命演绎出最传奇的爱情。短暂的自由让她也承受了生命不可承受的重负,但她内心的坚强却让她撑起了柔弱的自己。跋涉在情感的道路上,一次次的失意,也让她一次次地成熟。  生命留痕  萧红与鲁迅  1934年6月12日,萧红离开哈尔滨,同萧军一起流亡到青岛。11月30日,萧红和萧军在上海终于见到了文坛大师鲁迅先生。5  鲁迅先生喜欢萧红、萧军的纯朴爽直,而且萧红与鲁迅

5、的夫人许广平也一见如故。这次见面后,鲁迅为了给二萧在上海铺展一条从事文学写作的道路,又于12月29日以庆祝胡风的儿子满月为名,在梁园豫菜馆举行了一次宴会,把二萧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等左翼著名作家,并指派叶紫作为二萧的向导,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上海,加入到左翼作家队伍中去。后来又支持他们三人结成“奴隶社”,出版“奴隶丛书”。  1935年12月,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的成名作《生死场》,就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的。鲁迅先生还亲自为《生死场》一书写了序,震动了当时的文坛。《生

6、死场》的出版,不仅为萧红打开了上海文坛的大门,而且使她立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左翼作家之林。  人物剖析  每一个成功的人物背后,都离不开他人的支持与帮助。鲁迅的支持下,她用那充满鲜明爱恨的笔,写下了《生死场》这部闪耀着革命光辉的作品,从而引起了文坛的轰动。滴水之恩,终生难忘。在萧红的内心深处,对鲁迅先生有着一种无比的崇敬。是恩师的关怀,才激发了她创作的热情;是恩师的帮助,才成就了她一世的名声。那段时光,在她的心中应该是闪烁着阳光的,那是爱的阳光,深沉的敬爱。  生命留痕  艰难中坚持创作  1938年5月

7、萧红与端木蕻良(以下简称端木)在武汉结婚。8月,武汉战局紧张,人们纷纷撤退。夫妻二人也计划离开武汉,只是两人仅有一张船票。夫妻俩在沉默中各自思索,最终怀着身孕的萧红开口决定,端木先走。5  端木离开武汉后,时有轰炸,萧红不愿孤独地守在小金龙巷,大着肚子前往汉口。当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三教街的房子已住满人。萧红说,自己可以睡在走廊楼梯口的地板上,她不容分说买来一张席子就地躺下。萧红当年就是在那里,怀着七八个月的身孕,打着地铺,却和大家谈笑风生,还写完了小说《汾河的圆月》。  9月,船票终于买到。萧红抵达重庆

8、,与端木会合。之后两人远赴香港。在香港,萧红写完在武汉开始动笔的《呼兰河传》并写作《马伯乐》,书中以幽默笔触描摹逃亡到武汉众人的仪态及心路。但《马伯乐》终于没有写完。  人物剖析  一种执着的品质,会支撑起一个人的精神,使其即使身处困境也不会沉沦颓废。创作,是萧红的生命支柱,艰难的环境,也没有影响她创作的热情。武汉告急,端木离去,她挺着身孕完成了《黄河》等多部小说;独守汉口,打着地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