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叙文”的教学

“写人记叙文”的教学

ID:30599600

大小:10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1

“写人记叙文”的教学_第1页
“写人记叙文”的教学_第2页
“写人记叙文”的教学_第3页
“写人记叙文”的教学_第4页
“写人记叙文”的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写人记叙文”的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写人记叙文”的教学  写人记叙文是记叙文的一种方式。文章通过对主要人物经历的事件的记叙与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它除了具有一般记叙文的特点之外,还具有独特的文体特性。  ?以表现人物为中心;  ?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言谈举止、细节描写来反映其精神面貌;  ?人物都是置身于特定背景之中。  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记叙文的篇数较多,约占14%。笔者对此类文章进行了长期的教学实践,现总结几点经验与同行分享。  一、紧扣文本特质,在语言实践中辩证认识人物  文本特质是一个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

2、其他文本的标志性属性。只要抓住文本特质,即抓住了解读文本语言的“钥匙”。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乌塔》一文讲述了“我”在罗马旅馆里结识了特殊的“驴友”:年仅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她独自游历欧洲。文章内容浅显,侧重写乌塔的旅游路线、旅游准备以及对独自旅游的观点;首次出现了“间接叙述”的方式,且“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穿插运用,富有变化。对于乌塔的“独立”品质,由于国情不同,学生不能一味模仿,须辩证地认识。7  教学时,笔者从文本特质出发,立足语言表达形式,以“旅游规划”与“旅游论坛”为平台,创设言语实践的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语言、发现语言、运用语

3、言,在言语实践中辩证认识人物的品质。(见下表)  教学流程学习活动教学意图  制作  “旅游规划表”默读第七自然段,提炼关键词,完成“旅游规划表”提炼主要信息,感悟国外少年的自主独立  介绍  “旅游规划”以“第一人称”乌塔的身份介绍旅游规划将文中的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  比较  “叙述方式”把学生介绍的语言与原文一比较,发现文中“乌塔说”后面用“逗号”,并非“冒号”,人称“我”变成了“她”通过比较,发现“间接叙述”  尝试  “间接叙述”学生尝试着把文中的直接叙述转换为“间接叙述”在语言转换中运用“间接叙述”  开展  “旅游论坛”小组合作完成跟帖

4、,对乌塔的做法发表看法在跟帖、辩论中辩证认识乌塔的品质  二、围绕描写方法,在语言品味中感悟人物形象  1.聚焦细节描写,感悟人物形象7  细节,能够看出人物的个性,窥视人物的心理,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写人记叙文就是通过一个个细节(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的描写去塑造人物形象的。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写了毛泽东接到爱子牺牲的电报后,内心痛苦难言,以及对遗体是否运回国所做的痛苦抉择。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腻真实,令人动容。如突闻爱子牺牲的噩耗,文章中这样描写:“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

5、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简洁的语言富含情感内涵。其中“吸、放”两个微乎其微的动作,却凝聚着毛泽东的情感,平静的动作背后蕴藏着一个慈父心底撕心裂肺般的疼痛。  教学时,笔者安排了两次“感悟”:一是通过朗读感悟毛泽东的失子之痛;二是补充毛家此前已牺牲的五位亲人的资料,感悟毛泽东失去众亲之痛。又进行了两次“对比”:第一次,去掉细节描写后与原句比较,发现有了细节描写,句子表达更具体生动了;第二次,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想象常人失去爱子的行为表现,与毛泽东失子后“平静”的行为表现进行对比,感悟毛泽东亦父亦王复杂的人物形象,体会语言表达

6、的准确与贴切。  2.联系环境描写,感悟人物形象  写人记叙文离不开环境描写,因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描写又反过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教学中,如能在“环境”与“人物”间寻找联系点,则事半功倍。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丰碑》时,为理解“丰碑”7的含义与感悟老红军的形象,笔者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想象环境和人物的关系。  生:当时天气非常寒冷,环境非常恶劣,行军很艰难。  生:在如此寒冷的冬天,穿着如此单薄衣服的人,没想到竟是军需处长。  生:军需处长是军队里管理物资的人,应该不缺衣物,可他把衣物分

7、给战士,自己却被冻死了。  ……  把“军需处长”这个特定的人物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学生便会发现,一个最不缺衣物的人物,却因缺少衣物被冻僵,在大雪的覆盖下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透过丰碑,感受到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  三、整合单元主题,在读写结合中迁移人物表达  现行教材按单元主题编排,在相同主题背景下,每篇文章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整体观照下的部分。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执着的追求”为主题,表达不同的人对艺术专心致志、不懈追求的精神。其中《全神贯注》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鱼游到了纸上》则表现了聋哑青年做事专注

8、、坚持不懈的品质。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两者表达方法相似,都是通过人物的神态、举止来刻画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