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塘月色》中挖掘写作资源

从《荷塘月色》中挖掘写作资源

ID:30602491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1

从《荷塘月色》中挖掘写作资源_第1页
从《荷塘月色》中挖掘写作资源_第2页
从《荷塘月色》中挖掘写作资源_第3页
从《荷塘月色》中挖掘写作资源_第4页
从《荷塘月色》中挖掘写作资源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荷塘月色》中挖掘写作资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荷塘月色》中挖掘写作资源  “观千曲而后晓声”,在观中积累,内化,感悟,从而达到“后晓”精通。学生的作文亦是如此,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其中名篇的写作引领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下面试从《荷塘月色》教学中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散文的写作。  言之有理,取材――源于生活  学生活动空间小,生活阅历少,这就决定了一些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内容空洞,千人一面,没有新鲜感,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其实,学生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只是他们缺少观察和用心体会,借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取材,引

2、导他们学会关注自己,谁人没有七情六欲,自己的喜怒哀乐其实就是最好的素材。  《荷塘月色》开头这样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为何“颇不宁静”?就是自己心事惹的祸,什么心事?没有明说,设置悬念,“日日走过的荷塘”既是生活环境,更是解“我”纠结心里的写作环境,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来排遣,来了荷塘,才发现荷塘上的月光和月色下的荷塘的美感,可见作者的情思寄托于自己和自己生活的环境。“我”(人物)“心里颇不宁静”(情节)“日日走过的荷塘”(环境)构成了

3、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写作的三要素,那我们学生有这样的写作素材可挖掘吗?其实生活处处可作文。每个学生个体不是“我”吗?天大地大不如“我”5大,提倡的就是关注自我内心。我们每一天的心里感受,喜怒哀乐本都可以入文,只要心细如发,善于捕捉自己内心瞬间的情感,想通想透其然及其所以然(情节)。同时任何情感都有寄托,可人亦可物,情感诉诸于人,有外泄之忧虑;倾之自然之物是最可靠的,尤其心绪不宁者往往需求更甚,以此寻找精神寄托,“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的花草虫鱼皆可有“我”,亦是倾听“我”心事之“他”,“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4、”,这是“有我之境界”(环境)。我们每天不都有这样的经历吗?喜怒哀乐都是我们真实而正常的情感,书写我们真感情,“我手写我心”,不可以吗?  言之有序,结构――起承转合  文章讲究布局谋篇,古代诗人吟诗作赋用的是“起承转合”,其实很多经典散文名篇也采用这样的写法,《荷塘月色》就是其中之一。  《荷塘月色》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起)中间:“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荷塘”(承),写到“月色下荷塘”,作者巧妙设置了链接“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文章由此转入“

5、热闹”的细节,于是“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转)。由物之“热闹”转入人之“热闹”,不仅将“我”淡淡的忧伤与外界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丰富文章内容,使之典雅秀丽。末尾写道:“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合)作者借助《西洲曲》来完成“合拢”,“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过人头’了”,由梦境到现实,写来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足见作者谋篇技术之高超。  “起承转合”的结构模式适合于议论文写作,也适合于散文写作,“5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

6、,合要渊水”(元?范德玑)。多用常用,才能了然于心。  言之有文,语言――雅俗共赏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唯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才能更好地表现思想。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遣词造句可谓鬼斧神工,尤其“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两段,信手拈来,化平庸为神奇。  用“田田的”来写荷叶的古典神韵;以“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来写荷叶的立体感;“袅娜”“羞涩”写荷叶的情态;以“明珠”喻其晶莹纯洁;“碧天里的星星”喻其闪烁晶亮;“刚出浴的美人”喻其一尘不染;以通感手法来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7、茫的歌声似的”;最后以“密密地挨着”“脉脉”来写荷叶的风致。写“月色”的动态:“如流水”“静静地泻”;写月色的洁白飘渺是“在牛乳中洗过”“笼着轻纱的梦”;写月色的浓淡相宜干脆来个比喻:“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从外到内,从现象到本质,娓娓道来,有条不紊。  语言清丽高雅固然美感十足,然而简约凝练的语言读来同样令人震撼。以《荷塘月色》第三段为例:“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语言简洁精练,既明白如话,符合人物心情活动,又充满浓烈的思辨色彩,

8、犹如凉爽秋风拂过脸颊,沁人心脾。  苏轼形容西湖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人,用这一句诗来形容语言的雅俗共赏也是很合适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语言的运用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符合表现主旨的需要,才产生美感,否则就是“东施效颦”5。雅的特征源于作者能多角度观察,多种手法交替的运用,同时赋予人的情感,做到物我合一,情景交融;俗的特征通俗易懂,直截了当,直抵人心。或雅或俗或雅俗共赏,看表达需要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