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多元解读,但不能忘“本”

可多元解读,但不能忘“本”

ID:30605249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1

可多元解读,但不能忘“本”_第1页
可多元解读,但不能忘“本”_第2页
可多元解读,但不能忘“本”_第3页
可多元解读,但不能忘“本”_第4页
可多元解读,但不能忘“本”_第5页
资源描述:

《可多元解读,但不能忘“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可多元解读,但不能忘“本”  作品主题解读的多元现象不足为奇。接受美学的理论主张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应以读者为中心。不同读者解读过程中对作品的再创造,是作品意义的源泉,而未定性的文本只不过是承载意义的载体而已。“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读者的价值观、知识阅历、爱好兴趣、所处时代等因素不同,对作品主题的解读也就纷繁多样。但是,这种多元解化的“读”也不是无限的和随意的,它不应离开文本,超越文本,不应只抓住文本的枝叶末节。对作品主题的把握,首先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  一、根据作品的基

2、本内容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一部作品会有很多的角度和观点,但往往只有一、两个主要的观点,尤其是一篇短文,多主题的现象应该不多见,不能抓住一鳞半爪就片面地得出作品的主题。表现主题的材料,往往有一个思想主基调和末枝思路,解读时不能以偏概全。比如,有人把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主题归纳为“批判不守信用的小人”,竟然还得到一些人的赞赏,认为这种见解十分新颖。笔者却认为,仅从“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和篇末的“既出……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等内容就得出这一主题,是置作品的基本内容于不顾,是不对的。 

3、 二、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际遇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5作品是为现实服务的。要解读作品的主题,就不能不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家的生平事迹。沈从文的小说《丈夫》反映的是旧中国人性的扭曲。导致这种人性扭曲的根源是什么呢?可以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找到答案。作品中还这样写到:“这样的丈夫在黄庄多着!……地方实在太穷了,一点点收成照例要被上面的人拿去一大半,手足贴地的乡下人,任你如何勤省耐劳的干做,一年中四分之一时间,即或用红薯叶和糠灰拌和充饥,总还是不容

4、易对付下去。”这就是当时的背景!为什么作品中主人翁――丈夫的人性会扭曲到置忠贞的爱情于不顾,容忍妻子去做这样的“生意”呢?为什么妻子去做了这样的“生意”而无羞愧感呢?我们就必须结合背景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探讨作品的主题就要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如王勃的《滕王阁序》究竟抒了什么情,言了什么志?作家到底是要“奉宣室”,还是要“奉晨昏”?不结合作家的生平事迹、人生遭遇,就无法理解作品中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即使处于同一时代,不同的作家,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个性,其情感、态度肯定

5、会有所不同。许多作品,要知道其感情基调是闲适的还是愤激的,作家是豁达的还是无奈的,都不能离开写作背景和作家人生际遇妄下断语。  三、根据作品中关键词语的内涵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提炼作品的主题,通常要通过筛选、归纳来整合作品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要抓住作品中的关键词。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中反复出现“从明天起”,诗人为什么要“从明天起”而不从现在开始呢?“关心粮食和蔬菜”,“和每一个亲人通信”5应该是可以立即做的事。虽然诗人有博大的爱心,但他不想付诸行动。诗的最后一节是这样的:“给每一条河每一

6、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的末一行是“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不是“我只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作表现的诗人是虽有博大的爱心、美好的向往却保守、封闭的内心世界。  四、根据作品的人物、情节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叙事文学是通过展示情节、塑造形象来表现主题的,人物的命运、结局,往往寄寓了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倾向。如鲁迅在他唯一的爱情小说《伤逝――涓生的手记》中塑造的子君这一形象,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在涓生的叙述中,子君曾经是一个争取“自由”的勇敢无畏的新女性,为了追求自主的爱情甚

7、至喊出了那可以作为自由主义标志的内心独白:“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跟家里断绝了一切关系,毅然决然地与同是追求自由的新青年涓生同居。不过,同居以后,却渐渐沉溺于家庭琐事,饲“油鸡”,喂“阿随”,成了安于现状的家庭主妇。这和涓生希望的样子大相径庭,加上外来的冷眼和嘲笑,再加上子君的失业,涓生决定和她分手。他心里非常清楚,分手带给子君的将是什么。果然,不久悲剧就发生了,子君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尽管这篇小说的主题争议也很大,但子君形象的意义,至少可以说明“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8、“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5,爱将不复存在;若经济上、思想上、人格上不独立,连留住生命都难!根据作品的人物、情节来分析作品主题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如老舍《骆驮祥子》中祥子的形象与作品主题,巴金《家》中觉新、觉民、觉慧的形象与作品的主题等等。  五、挖掘作品的潜在信息  郭启宏在《读无字书》中说:“‘大义’、‘微言’往往不在字面上,须从字句外去解读。”他还说:“自古以来,或因时代的桎梏、思想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