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笛音里的爱国情结

宋词笛音里的爱国情结

ID:30611460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1

宋词笛音里的爱国情结_第1页
宋词笛音里的爱国情结_第2页
宋词笛音里的爱国情结_第3页
宋词笛音里的爱国情结_第4页
宋词笛音里的爱国情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宋词笛音里的爱国情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宋词笛音里的爱国情结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曲笛音道出了词人无尽的辛酸之情,这种“心酸”缘自何处?那是对国家的期盼,对时局的担忧,对家乡的思念,体现出一位词人的爱国心声。  再现宋朝历史,总有一段曲折又屈辱的经历。历史不愿将“内忧外患”这个不好的词语写进宋朝,但宋朝终究没有摆脱这种厄运。尤其是到了南宋,偏安一隅,不思收复沦丧的国土――直把杭州作汴州。作为有正义感的宋朝子民,他们采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爱国热情。范仲淹、辛弃疾、岳飞、陈亮等一吐胸中之块垒,愤笔疾书,感天地,泣鬼神,借抒情对象,浓缩抒写可歌可泣的悲壮诗篇。在众多作品中

2、,宋词走在了前沿,羌笛做了急先锋。  羌笛,这个塞上的管乐器,其声浑厚,催人愤激,引人思考,能产生共鸣之感。它常与战争相随,与情感相伴,在特殊的时期,常常会吹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1.笛音里的凄冷――睹物抒怀  古人游历山川,凭吊古迹,除了有一种热爱自然、陶冶情操、排遣郁闷的心思之外,往往还有一种摆脱不了的爱国情结。贺铸《天门谣》:  “牛渚天门险,限南北、七雄豪占。清雾敛,与闲人登览。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  作者并非刻意追求山水之景,而是借前朝兴亡的历史,写出昔日“5七雄豪占”的军事要塞,如今却成为“闲

3、人登览”之所。“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笛音里的教训意在警诫当朝统治者江山守成在德不在险,要有忧患意识,具有危机感,体现出作者隐隐的爱国思想。  而“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的笛音又何尝不是在旧地重游中词人的“不堪回首”的辛酸之事,以前的赏游之乐引出现在的睹物抒怀,不由得感叹亡国之恨,逃离之苦。  羌笛作为一种传情之物,总会在特定时刻、特殊环境中传达词人的心声,它能将万千思绪通过低沉的声音表白对国家、对人民的挚爱之情。史达祖的《满江红》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伤叹之情。“更无人?笛傍宫墙,苔花碧。”笛音凄切,萦绕在词人心中的

4、恢复中原的激切之情响彻大地。  2.笛音里的盛衰――今昔对比  宋朝爱国词人常常借助《梅花落》笛曲表达今昔盛衰之感,抒发个人身世之悲,表达爱国之情。“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李清照《永遇乐》)词人晚年流寓临安,面对国仇家恨,总有摆脱不了的忧郁感。先春已榭的梅花,在笛声中飘落,可是春意又有多少呢?此时作者的情感应该完全集中在无尽的哀怨之中,饱含着多少爱国情结。南宋后期词人汪元量在《洞仙歌》中写道:  “西园春暮。乱草迷行路。风卷残花堕红雨。念旧巢燕子,飞傍谁家,斜阳外,长笛一声今古。  繁华流水去,舞歇歌沉,忍见遗钿种香土。渐橘树方生,桑枝

5、才长,都付与、沙门为主。便关防不放贵游来,又突兀梯空,梵王宫宇。”  词人借一座府邸的今昔变迁,寄寓对宋朝的兴亡之感。“乱草”,“5残花”,“旧巢燕子”,词人恰到好处地利用这些极富特色的意象,构成了一幅荒芜、苍凉的画面,联想到昔日的豪奢、繁盛,一种压抑已久的情结破笛而出,“斜阳外,长笛一声古今”,悲悲切切,深婉有味,那种“黍离之悲”自然流溢于字里行间。  3.笛音里的亡国声――托物抒怀  中国古代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一种浓重的抒情气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自然会将个人情感赋予一些事物之上,形成了一种情感走势。如刘克庄的《长相思?惜梅》中,借梅花来

6、抒写爱国情结,“角声吹。笛声吹。吹了南枝吹北枝。明朝成雪飞。”作者巧妙地借军中乐曲《梅花落》来抒写伤时之痛,笛音含悲,落花动容,何等悲壮!联系当时实际,词人不禁悲天长叹:“谁来承担恢复中原的重任”?  用屈辱换来相对和平的南宋小王朝还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他们怎会意识到原是中原繁华胜地现已成为边地的扬州的战事危急,他们又怎能具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阕”的豪情。  战报频频,危机重重,国人忧忧。“羌管孤城,吹起新愁”(赵以夫《扬州慢》)。  南宋无语。一些志士仁人即使成为亡国奴,也愿保持志节,抗志不仕,这是何等的民族气节啊!周密在《献仙音?吊雪香亭梅

7、》一文中写道:  “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衬舞台荒,浣妆池冷,凄凉市朝轻换。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华晚。共凄黯。  问东风、几番吹梦?应惯识当年,翠屏金辇。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无语消魂,对斜阳衰草泪满。又西泠残笛,低送数声春怨。”5  借眼前之景,抒胸中之块垒。“一片古今愁”,这是梅花之愁,更是词人之愁,归根到底这是古今的兴亡之愁。《梅花落》一曲传达出难以忍受的亡国之音、亡国之恨、亡国之愁。  4.笛音里的爱与恨――一腔热血洒中州  很多宋朝词人的热血在沸腾,他们渴望“笑谈渴饮匈奴血”,他们感叹“长夜笛,莫吹裂”(辛弃疾《贺新郎》)

8、。然而,他们的激情是高涨的,但声音却显得很微弱。南宋小皇帝的昏愦,中原故土的沦丧,爱国将领受到排挤,国势危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