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内容

2019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内容

ID:30623113

大小:86.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1-01

2019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内容_第1页
2019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内容_第2页
2019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内容_第3页
2019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内容_第4页
2019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内容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内容项目名称:广适性骨干亲本Y58S创制与超级稻新品种选育提名者及提名意见:1、提名单位:湖南省;2、提名意见:针对制约两系法杂交水稻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国务院总理基金项目、国家“863”和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开展广适性光温敏不育系创制和超级杂交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取得在两系杂交稻育种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的系列技术成果:①创制了综合性状优良的广适性水稻光温敏不育系Y58S,被全国108家育种单位引种应用,配组育成114个审定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共157次,审定区域覆盖南方籼稻3大生态区(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和华南),成为我国审定

2、组合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两系杂交稻骨干亲本;②选育的Y两优2号、Y两优900分别率先突破百亩片平均亩产900公斤和1000公斤目标,创造水稻单产世界纪录,被两院院士分别评为2011年度、2014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③育成广适性优质超级稻新品种7个,其中Y两优1号和深两优5814分别是2010-2013年、2014-2015年我国年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品种;④发明或集成创新了一整套安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并广泛应用,维护了两系杂交稻的稳定发展。获植物新品种权14项、国家发明专利3件,发表论文120篇,其中SCI论文16篇。获湖南省首届创新奖1项、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

3、、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大北农科技奖一等奖1项。自2006年以来,Y两优系列品种累计推广超过2.0亿亩,社会经济效益显著。项目成果极大促进了水稻产业科技进步,对于保持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水稻产业增产增收均具有重大的意义。经审阅,符合提名条件,同意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简介:该项目针对杂交稻超高产育种一度停滞不前、两系法杂交稻繁制种安全风险大、杂交种适应性较差等瓶颈问题,提出广适性水稻光温敏不育系选育和“动态理想型”育种思路,以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能在我国水稻主产区大范围推广的广适性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选育为主攻

4、方向,历经20年研究,取得系列重大创新成果。该成果在两系杂交稻育种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1、通过聚合优质、高光效、抗病、抗逆、优良株叶形态和高配合力等性状,实现有利多基因累加,创制了不育起点温度低(低于23℃)、制种安全、可繁性好、株型理想、配合力高、抗逆性强、异交结实率高的广适性光温敏不育系Y58S。该不育系被全国108家水稻育种单位协议引种应用,并配组育成114个审定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共157次,是我国审定组合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两系杂交稻骨干不育系。2、针对大穗与多穗、特大穗与高结实、超高产与高抗倒等难以协调的技术瓶颈,创新水稻超高产株型理论,开拓提高杂交水稻产

5、量潜力新途径,利用广亲和粳稻与马来西亚野生稻种质,结合全生育期株型选择,创制了大穗型、高结实与高抗倒的强优恢复系远恢2号、R900,与Y58S配组育成Y两优2号、Y两优900等超级杂交稻品种,实现了单产潜力的连续重大突破。Y两优2号、Y两优900分别实现百亩片平均亩产926.6公斤和1026.7公斤,率先突破中国超级稻第三期和第四期育种目标,创造水稻较大面积高产世界纪录,分别被两院院士评为2011年度、2014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3、突破超高产、广适性和优质难以兼顾的技术瓶颈,育成的Y两优1号、深两优5814(Y58S/丙4114)等7个农业部认定超级稻品种,稻米品

6、质均达国颁3级以上优质米标准。其中,Y两优1号通过南方籼稻3大生态区(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国家审定,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Y两优超级稻品种自2010年起连续6年居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第一。4、集成创新一整套安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创建“四级八组法”实用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稳定性鉴定方法,发明“六圃法”光温敏不育系原种保真繁殖技术,维护了两系杂交稻的稳步发展。获植物新品种权14项、国家发明专利3件,发表论文120篇,其中SCI论文16篇。获湖南省首届创新奖1项、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大北农科技奖一等奖1项。自2006以来,项目团

7、队及协作单位育成的Y两优系列品种累计推广2亿亩以上,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该项目成果实现了水稻产量潜力的持续突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进步,对于保持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维护粮食安全,促进水稻产业增产增收均具有重大意义。客观评价:1、成果总体评价意见(中国工程院刘旭院士为组长、中国工程院陈温福院士、万建民院士为副组长以及陈剑平院士、张洪程院士、张新友院士、程式华研究员、任光俊研究员、赵久然研究员、孙传清研究员等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意见)该成果针对生产上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较高、繁殖制种安全风险较大、杂交种抗逆性较差的问题,从选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