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新论:哲学与宗教性的诠释【美】安乐哲: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 郝大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

中庸新论:哲学与宗教性的诠释【美】安乐哲: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 郝大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

ID:30716994

大小:227.37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1-02

中庸新论:哲学与宗教性的诠释【美】安乐哲: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 郝大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_第1页
中庸新论:哲学与宗教性的诠释【美】安乐哲: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 郝大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_第2页
中庸新论:哲学与宗教性的诠释【美】安乐哲: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 郝大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_第3页
中庸新论:哲学与宗教性的诠释【美】安乐哲: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 郝大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_第4页
中庸新论:哲学与宗教性的诠释【美】安乐哲: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 郝大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庸新论:哲学与宗教性的诠释【美】安乐哲: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 郝大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庸》新论——哲学与宗教性的诠释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2&id=8521原載: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3期作者:【美】安乐哲: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郝大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彭国翔译内容提要:本文在一个中西比较的视域中,结合新出土的历史文献,对《中庸》中“诚”、“性”、“情”、“礼”和“教”等最为重要的观念及其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揭示了《中庸》所蕴涵的一个完整连贯的结构的哲学意义以及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宗教性。一、前言《中庸》的开头是如下一段经常

2、为人所引用的格言,我们将会论证这段格言属于孟子之前的文献材料,这些文献材料与孔子之孙子思有关。[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对于《中庸》的整篇文献,包括以上这一段,朱熹毫不怀疑地认为出自子思本人之手。他坚决认为有一个纲领贯穿其中,这个纲领使得《中庸》既深刻又连贯。作为一种既经建立的学术智慧,朱熹将《中庸》刻画为一个连贯整体,这种看法自宋代以降便居于学界的支配地位。尽管如此,与朱熹同时代的一些批评者们当时就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中庸》是由一些彼此分离并且常常冲突的片段混合而成。有关《中庸》连贯性的这种学术争论,

3、一直持续到我们当今现在。[2]在以下的论述中,我们将通过汉学与哲学两方面的论证,来捍卫一种与争论双方都有重要不同的论点。我们经过审慎考虑的看法是这样的:《中庸》委实是一个连贯的文本,但与朱熹不同的是,其作者肯定并非子思本人(开头的那一段可能除外)。自始至终,《中庸》都是对其开头部分子思所提关键问题的诠释所进行的一种持续不断的论证。首先,我们如何理解“道”,其中,自然、社会与文化的各种环境(“天”)对人类的原初倾向(“性”)以及人类发展的整个轨迹(“道”)两方面都有一种塑造的作用(shapingeffect)。其次,在这样

4、一个过程中,“教”的角色是什么。在事物的各种秉性(“天”)和人类的经验(“人”)之间,在场域及其中心之间,《中庸》提倡一种共生性的关系(symbioticrelationship)。在这种倡议之中,《中庸》试图劝阻对子思的这样一种解读:禀赋于自然并且受到环境所决定的人类,在其周遭的世界中相对来说是被动的参与者。[3]事实上,对于开头子思所说的这一段话,《中庸》引入了一种特殊性的、历史性的和实用性的诠释。《中庸》坚持认为,人类经验的礼仪化不仅激发了人类社群(humancommunity),而且在宇宙秩序的展开过程中发挥了有

5、力的引导社会向善的作用。人类经验的礼仪化,其特殊性在于:就其定义而言,“礼”需要适应社会的文化类型和人格化;其历史性在于:“礼”一定是传记性(biographical)和谱系性的(genealogical),它缺乏对于超越理念的诉求;其实用性在于:它力图乐观地对待每一个圆满事件的各种创造性的可能,将始终是独特的人类的丰富的生活与为人类提供存在脉络的各种自然、社会和文化的条件(“天命”)并列起来。在强调天的人的向度时,当代学者庞朴将“天”定义为需要包括“社会环境”、“社会条件”以及“社会力”,这些因素对于人类的发展具有决定

6、性的影响。[4]尽管庞朴强调,就其起源来说,这些力量最终是属人的,但看起来他所持的是这样一种观点:这些力量的导向超出了任何特别的人的控制。也许这种观点过于极端,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在儒家传统中,诸如周公和孔子这样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人物,是被“神化”为“天”的,并且,“天”本身是在“人”之中才具有生命力和决定性的。用中心——场域(focus-field)的语言来说,“天”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的、文化的和自然的等诸多因素在内的存在脉络,这个脉络由圣贤人物得以聚焦为中心,通过圣贤人物得以表现。如此一来,《中庸》的中心意思就是:鼓励

7、“天道”与“人道”通过人的精湛技艺而达到不断的富有成果的汇聚与交流。“性”常常被翻译为“humannature”。但是,如果“性”被诠释为需要一种有关人类的“本质主义的”观念,这样一种翻译就是误导性的。这样一种诠释不仅在有关“人性”的经典的西方理解中居于文化的主导地位而颇具影响力,对于那些我们打算对其加以诠释的文化传统,包括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们的解读也常常会染上这种色彩。对于孟子有关人性的理解,葛瑞汉(AugusGraham)拒绝任何本质主义的诠释。[5]并且,我们必须假定,这种拒绝在更为广义的意义上适用于“思孟”一

8、系。葛瑞汉告诫说:“用‘nature’来翻译‘性’,会预先使我们倾向于误认为‘性’有一个超越的根源,这一超越的根源在孟子的学说中同时也是一个超越的目标。”撇开这种可能的误解不论,葛瑞汉提出了另一种解读的方式,“‘性’更多地是根据沿着一定方向的自然发展来理解,而不是根据其根源或目标来理解。”并且,“‘性’将是一个自发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