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族国家观的历史考察分析

清末民族国家观的历史考察分析

ID:30825317

大小:5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03

清末民族国家观的历史考察分析_第1页
清末民族国家观的历史考察分析_第2页
清末民族国家观的历史考察分析_第3页
清末民族国家观的历史考察分析_第4页
清末民族国家观的历史考察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末民族国家观的历史考察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清末民族国家观的历史考察分析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向外学习样态己经发生了重大转变,领域从物质、制度延伸到思想,方式由在国内被动接受到走出国门汲取,渠道从“西洋”转向“东洋”。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思想时,□本借用了许多古汉语屮的词汇形式并赋予它们新的含义,由此创造出许多新的思想学术术语,由“国民”衍生而来的“民族”、“民族主义”以及“民族国家”等即是如此。中国人在消化吸收这些术语和思想后,乂将它们“反借”回来并尝试与自己的历史文化进行对接,从而形成了改造国家与社会的思想理论武器。关键词:清末;国民;民族;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清末,出于“救亡图存”的考虑,中国人不惜

2、大力学习和引进国外思想与学术,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彼此在进行观念“链接”时免不了会发生“偏移”,“国民思想”的东来与“民族国家观”的引进和承接即是如此。甄别它们的渊源与流变,不仅可以厘清彼此间的关系,而口还可深化对中国社会进程的理解和把握。民”“民族”与“国家”《辞源》对“国民”一词解释为“一国Z民”或“汉诸侯王藩国内Z民也称国民”。可见,“国民”的词义与“国”的观念密切相关,它除指“一国Z民”外,还特指屮国历史上“藩国Z民”。“国民”一词虽古已有Z,但与近代屮国知识分子所接受和认同的“国民”思想观念却有天壤Z别,它是近代民主制度和国家思想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现代性,非

3、汉语所本有。反观日语,“国民”则与英语nation相对应。1869年的《和译英辞书》曾将nation译为“人民”,可到了1873年,《英和字汇》却将nation释为“国民”。随着日本近代国家观念的觉醒,其借用汉语“国民”一词来诠释英语nation的译法得到广泛认可。如《日英-英日字典》就将nation释为“国民”,口1900年的《英日袖珍字典》仍将nation译为“国民”。在日部分中国人随后也接受了这一译法,如1901年《国民报》和1904年《国民日日报》的英文名分别为TheChineseNational和TheChinaNationalGazette,即是明证。王柯

4、认为,nation包含了“国民”与“民族”两层意思,“国民”是一“政治共同体”词汇,“民族”是一“文化共同体”概念;nation意识的形成经历了由“国民”向“民族”演化的过程。王氏论述不仅指出了“国民”与“民族”区别所在,而且还勾勒出了两者在口语屮的演变轨迹,此前德国伯伦知理已把“民族”与“国民”作了严格区分。伯氏认为,people为一“文明概念”,意为“民族”,德语为Nation;nation为一“政治观念”,意为“国民”,德语为Volk;“民族”是历史的产物,它是以语言、习俗、种族等为纽带,由不同职业和社会阶层的人组成的文明共同体;而“国民”是一政治统一体,它形成

5、于国家创建之时,是由一国内所有成员组成的统一有序团体。以上比较表明,即使在西方国家,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国民”与“民族”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大分野。对于伯氏所作这种区分,日本人进行了充分消化和吸收。高材世雄认为:“德意志语所谓'夫俄尔克'(人民)者,谓干摄于统一政府之下之国民,专指政治之集合者言之;所谓'那取勇'(民族)者,谓具有同一之言语、同一之习惯,而以特殊之性质区别于殊种别性之民族,专指人类之集合者言之;英语之所谓'那修温’(国民)者,即德语之所谓'人民',英语之所谓'俾布尔'(人民)者,即德语之所谓'民族'。”可见,个别日本人对伯氏国民思想已作了很深入的研

6、究和理解,他们不仅能正确领会德语Uolk和Nation的含义,而且还能指出它们与英语nation和people间的对应关系。中国国民思想的“创生”在传统政治文化资源屮,屮国从來就不缺少“民”的思想成份。远在殷商Z际,就有“古我前后,罔不惟民Z承保”的“保民”思想,自此以后,“安民”“为民”等“民本”思想就绵延不绝于史。而实现从“民”到“国民”的思想观念转变,并非简单增加一个汉字就能实现,它还必须实现与屮国历史文化对接方可,在这方面,逃口维新人士走在了其他屮国人的前列,“国民”概念与思想正是通过他们才辗转输入屮国。梁启超认为:“旅日本数月,肄日本之文,读日本之书,畴昔所

7、未见之籍,纷触于目,畴昔所未穷之理,腾跃于脑;如幽室见日,枯腹得酒。”可见,通过日本文字与书籍的学习,梁氏的思想境界变得豁然开阴起来,因此他提出了“我国人之有志新学者,盍亦学日本文哉”的倡议,然而他认为,中国学习外国语言文字虽已经数十年,但“除严又陵外,曾无一人能以其学术思想输入于中国”,言谈中不免又流露出遗憾之情。“东籍”的学习使得维新人士自觉把大量的国外学术思想吸收和引介到中国,“国民思想”赫然在目。在《论中国人种之将来》一文中,“国民之气”“中国国民”“国民思想”等包含“国民”的词组反复出现,虽梁启超未明确表示“国民”就是与nation相对,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