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谐社会思想下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支持探究

与谐社会思想下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支持探究

ID:30890377

大小:6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4

与谐社会思想下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支持探究_第1页
与谐社会思想下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支持探究_第2页
与谐社会思想下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支持探究_第3页
与谐社会思想下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支持探究_第4页
与谐社会思想下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支持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与谐社会思想下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支持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与谐社会思想下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支持探摘要:改革是中国社会的第二次革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社会中也产生了大量的问题。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城市弱势群体开始大量涌现。作为改革开放的代价,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而且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在这种状况下,建设和谐社会,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本文试图从城市弱势群体的存在这个社会问题出发,分析和谐社会下如何进行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支持。关键词:和谐社会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支持

2、1和谐社会思想是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价值基础和谐社会思想是基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为解决当前出现的社会问题而发展得来的。和谐社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及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中,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根本。众所周知,在中国社会变革中,一个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边缘性群体,即以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主体的社会性弱势群体逐渐形成,他们表现出与社会断裂的结构性特征。城市弱势群体的存在虽然是特定历史原因造成的,但是他们的存在与不断扩大违背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基础。制定合理的社会支持政策,解决社会

3、问题,实现社会公平,必须首先明确社会支持政策的价值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论述中强调:“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共同致富……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正义,扭转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剥夺一些人的自由的现状,实现全体公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的目标。2目前城市弱势群

4、体社会支持存在的问题2.1现行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支持政策缺乏系统性目前,现行的城市扶贫政策在组织架构和实践理论上考虑不周,社会对城市弱势群体精神需求的关注程度不够,未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此外,社会支持主体过于单一。大力发展社会支持主体,由政府引导组建民间性的社区服务主体,同时充分发挥家庭的支持功能,构建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化的社会支持体系,应作为下一阶段政府扶贫的发展方向。2.2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支持政策中的不和谐因素——“区别对待”在就业政策上,地方政府并未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以保

5、障城市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民工的就业权利,反而对其采取歧视性政策的限制。城市弱势群体的劳动权益没有保障,也无法从社会获得精神支持。社会的和谐建设应打破城乡之间固有的界限。2.3对城市弱势群体自我支持的认识不足每个人获得能够独立自由的发展潜力也是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题中之义。现阶段,社会支持基本以改善弱势群体物质生活条件为主,鲜少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断裂性的特征。应该坚持强化城市弱势群体自我能力建设,尝试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救助对象的自助能力,从而帮助其自立、自强、自尊。3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支持对策思考和谐社会

6、思想为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支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其实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追求社会主义的理想,即人人能够自由发展、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3.1促进就业进程是解决城市弱势群体问题的根本出路“有效的社会支持,不仅要'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社区服务应成为非正规就业的主要领域。根据社区岗位需求针对弱势群体开展职业培训,无疑是增强城市弱势群体自助潜能的有效途径。政府应建立健全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程度,根据社区就业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办一些短、平、快的培训项目,培养实用型的人才

7、。2.2拓宽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主体政府在弱势群体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政府应加强自身的法律职能、完善政策制定职能,树立公共服务职能。通过把公民变成消费者,建立企业化政府,提供回应性服务,满足公民的不同需求。3.3完善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内容首先,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文化关怀。其次,加强对城市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提高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技能、培养参与意识。对强势群体应该侧重于思想道德教育,加强他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再次,扩大人际交往,竭力为城市弱势群体提供一个扩大社会社交圈的

8、平台。参考文献:[1]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时事出版社,2000.1.[2]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2003年8月第1版[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8.[3]杨谊勇•就业理论与失业治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4]Easton,D.,ThePoliticalSystem.NewYork:Kropf,1953.[5]Klingner,D.E.&Nalbandian,J.,PublicPersonalManangemen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