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新媒体时代的审美文化特征探究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新媒体时代的审美文化特征探究

ID:30943563

大小:7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4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新媒体时代的审美文化特征探究_第1页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新媒体时代的审美文化特征探究_第2页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新媒体时代的审美文化特征探究_第3页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新媒体时代的审美文化特征探究_第4页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新媒体时代的审美文化特征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新媒体时代的审美文化特征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新媒体时代的审美文化特征探究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指在其后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态,主要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为终端,向受众提供信息及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形态,不仅对传统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人们的交往和行为方式,同时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文化时代。“审美文化”概念产生于西方,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审美书简》中首次将“审美文化”作为与道德文化、政治文化相对的文化形态,并指岀想象力的自

2、由游戏乃是审美文化最根本的特征,将审美文化作为复归完整人性的最终途径。英国美学家阿诺德则以“美的文化”学说发展了席勒的“审美文化”思想。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正式将阿诺德所指称的文化定义为“审美文化”。在传统美学中,审美文化是指艺术活动及产品。而当代消费社会中,审美文化已经不仅仅专指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了,而是分化为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审美泛化至大众的日常生活领域,甚至大众审美文化有侵吞精英审美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之势,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影视、广告、时尚等等都被纳入审美文化的范畴之中。至此,审美文化呈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图像审美压制文字审美、审美趣味

3、多元化等特征。一、日常生活审美化事实上,日常生活审美化(或曰审美泛化)使传统高高在上的神圣美学变得世俗化。将审美作为实现人的自由的重要机制,应是启蒙运动以来许多美学家期望实现的理想。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这一理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实现,美走下神坛,与市场、消费、生活密切相连,从书店、画廊、音乐厅、展览馆,走向电影、电视、广告、商品等几乎一切与人类文化相关的领域。“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闻的被美化的真实世界里,装饰与时尚随处可见。它们从个人的外表延伸到城市和公共场所,从经济延伸到生态学。”[1]但人们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了吗?日常生活审美化果然确证了人的感性

4、生存,使人得以“诗意地栖居”了吗?反观这一审美“繁荣”,我们会发现,其背后深藏着诸多问题。审美泛化的背后潜藏着审美异化的危机。首先,审美泛化的内在动力在于消费时代的文化资本运营和媒介技术,而并非启蒙主义者们所设想的大众的审美自觉。英国社会学家费瑟斯通认为,消费乃是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根本动力。消费文化时代,人不断受消费欲望的驱使和刺激,文化需要远远超越基本的生存需要,如此一来,人被物化和异化的状态反而借助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加剧了。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认为,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代社会,消费者在乎的不再是产品本身,而是通过购买行为而实现的某种审美的生活方

5、式,商家正是从消费者的这一趋好中获得巨额利润。一方面,我们今天对于世界的了解,我们的娱乐方式,以及对艺术和文化的接受,大多依赖于媒体,特别是网络、手机等更为迅捷的新媒体。“传媒的表征久已成为日常现实的一种权威印记。唯有可以传达的东西,方被视为道地的真实。”[2]传媒逻辑不断在日常现实中复制自己,而现实世界愈来愈依赖媒介模式构成和被感知,越来越以传媒的法则来框架自身。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不断被打破,在新媒体的掩饰下,日常生活的美学化竟成了遮蔽本真现实的“帮凶”。另一方面,文化艺术不断被商业化,商家为了销售目的,不择手段地

6、给各种商品冠以“审美”之名,并借助新媒体等手段进行宣传,以利益为目的的消费主义原则必然产生“迎合”和“媚俗”的文化倾向,新媒体则依照这一倾向引领、激发和改变着我们的审美文化需求。韦尔施还提出了“全球审美化”的三个缺陷:一是使一切都变美,就使美失去了独特性;二是审美泛化将导致对美的麻木不仁;三是会唤起一种冲破装饰的反美学的渴求。的确,日常生活审美化并没有让我们看到人类审美文化品格与艺术素养的提升,更没有感受到审美化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成功解救。正如韦尔施所说:“万事万物皆为美,什么东西也不复美。连续不断的激动导致冷漠。审美化剧变为非审美化。”[3]触手可及、不断

7、重复的审美经历,使我们对美麻木不仁,对审美对象的“期待视野”消失,不再有“陌生化”之感,也不再产生“高峰体验”。这使让•波德里亚发出了“艺术已经死了”的悲叹,原因就在于现实生活完全被审美化,生活和模仿生活的艺术之间再难以做出区分。二、影像审美压制文字审美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被美化,视觉愉悦和快感体验就成了审美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追求。在传统媒体和美学中,审美文化呈现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艺术表现往往以文字为中介,展现人作为观念之我和思想之我的深刻性,主体以文字想象的方式获得审美体验;而新媒体时代,审美文化则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艺术以高科技手

8、段为支撑,并以视觉想象的方式重构视觉经验,更多的是忠实于人的本能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