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ID:30956000

大小:7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4

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_第1页
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_第2页
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_第3页
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_第4页
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摘要简述国内外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发展,通过划分评价单元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德尔斐法和回归分析法确定权重,探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与步骤。关键词土地;适宜性评价;评价单元;参评因子随着人口的増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退化、地力下降等坏境问题口益突出,对土地资源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探讨土地开发与保护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评价可以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开发提供科学依据。1

2、定义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不断增多,不同专家学者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定义不尽和同。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利用和关的口然、经济、社会和技术数据,对土地进行最佳利用的评价,以及特姝目的的评价。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属性范围來划分,有综合性的评价和单项性的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最普遍和最常用的一种土地评价,是土地潜力评价的进一步发展。广义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根据某种利用方式的特定要求,确定最适合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某一现状用途或预定用途的适宜程度。是指某块土地针对

3、这类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做出等级的评定(倪绍祥,1999)。2国内外研究动态2.1国外研究状况早期的土地评价主要用于赋税(见表1)o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继美国Z后,加拿大(1963)和英国土壤调查局(1969)和继推出了各口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澳大利亚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也是从最初的土地调查和土地潜力评价发展而来的。1959年以来,日本农林部领导完成的标准化土壤调查和评价,是一种以土壤对作物生产的限制作用为依据的、

4、实用性的土地分级。20世纪60年代末期,前苏联国家的土地生产分类:土地类、土地等、土地级和土地种。实际上它们都属于土地适宜性评价。这一•吋期,土地评价都是结合土地清查而进行的,评价考虑的是土地口然屈性的变化,未涉及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因素的变化,未能指岀土地对特定作物的适宜性和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70年代,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土地研究开始从土地清查走向真正的土地评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1976年正式颁布的《土地评价纲要》中,从土地的适宜性角度出发,分为纲、类、亚类和单元4级,明确捉出了土

5、地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的目的。土地评价从一般目的的土地评价转向特殊目的的土地评价,评价结果不仅揭示了土地的生产潜力,更重要的是针对某种土地利用方式来进行,反映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和适宜性程度。80年代,由于学科间的交叉滲透与横向移植以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土地适宜性评价愈加向综合化、定量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加拿大的杜曼斯基和斯图尔特发展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牛态区计划方法,用来预测加拿大作物生产潜力并佔价土地对各种作物的适宜性。90年代以后,各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实际上已形成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结合。2.2我国

6、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发展我国较系统的土地评价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荒地资源考察研究。这一时期的土地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多为定性分析。60年代初形成了两套荒地评价分类系统,一个是农垦部荒地勘测设计院拟定的全国荒地分类系统,采用区、副区、等、级的4级分类对全国荒地进行了评价和分类;另-•个是屮科院综考会提出的土地类、土地亚类、土地等、土地组的4级分类系统。这个体系没冇社会和经济的分析,只是一种口然评价。我国综合性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始于70年代后期,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评价系统,评价的范围已由荒地发展到了整个农用地。随着

7、国外评价方法和系统的引入,此吋主要形成了两个全国性的土地评价系统。一个是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杳所采用的土地评价系统,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将全国的土地分为8级,从1级到8级,土地的适宜性逐渐降低,而限制性逐渐增强,在这一评价体系的指导下,完成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任务;另一个是中科院综考会为编制《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而拟定的土地资源分类系统,该体系采用5级分类制,即土地潜力区、十•地适宜类、土地质量、土地限制型和土地资源单位。把全国划分为9个土地潜力区、8个土地适宜类和10个土地限制型。80年代以后,区域性和单

8、项性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赵松乔、戴旭以水热条件相对一致的自然地带为零级单位,对黑龙江、内蒙古两地进行了在同一口然地带内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探讨。余显芳以风害、寒害和旱害为主要限制因素,将海南岛宜胶地划分为3大区、15个类型,以热量、辐射、土壤、宜割胶天数和平均产量为评价因素,把海南的宜胶地划分为3个等级。3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与步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