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浅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ID:309649

大小:34.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07-21

浅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_第1页
浅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_第2页
浅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_第3页
浅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_第4页
浅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摘要:新闻记者是大众传播的主体,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承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为了使其在传播过程中保证公正,记者的职业道德要求显得至关重要,但是面对媒介的激烈竞争,记者正在接受着新的考验与挑战。近年来,在新闻记者队伍中出现了种种让人难以接受的不良现象,因此寻求提升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的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突出任务。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现状因素解决方法引言“媒介”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很多时候,它是客观公正的文化表征,是社会普遍道德原则的灵魂和化身,它对国家的安危、发

2、展,对社会的稳定,对公众的生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新闻工作者的地位也随之变得特殊起来,特别是记者这个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媒介或记者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正文一、记者职业道德水平滑坡的现状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一些不良倾向的影响,近些年,在迅速扩大的记者队伍里,出现了种种令人难以接受的现象,也让记者在人们眼中失去了

3、往日的光环。人民网传媒频道曾进行过一项名为“你眼中的媒体”的调查中发现:有36%的被调查者对中国新闻道德现状“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有70%人认为记者最应该提高的是“职业道德水平”①。可见记者的职业道德水平滑坡问题应该引起高度关注。1.制造虚假新闻与有偿新闻现象2001年,上海《新闻记者》杂志社做了一次全国“十大假新闻”的专题,原本只是一次性栏目,不料这个栏目马上成了各种揭露虚假新闻得以“投诉”的地方,面对不断涌来的大量材料,该刊编辑部不得不每年做一次,而且大有刹不住车的趋势。虚假新闻和有

4、偿新闻不尊重事实,误导群众甚至严重危害社会。如2006年,《信息时报》记者黄熙灯,因为自己在街上买了一个不太好的西瓜,没有经过调查就想当然地写了“哗众取宠”的假新闻――《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一文(“荣获”2006年十大假新闻),造成广东、河南两省部分西瓜卖不出去。最后由国家质检总局出面辟谣后,才挽回了一些经济损失。新闻记者主要活动在对新闻事实的采访和新闻文本的制作过程之中,报道什么和不报道什么都是记者的一种“权利”,社会上有些人就盯上这种“权利”,素质不高的记者就此打起小算盘,他们在采访过程中

5、,不是要求被采访方提供各种“方便”,就是赶场子拿“红包”,接受各种“土特产”,甚至免费旅游、报销住宿和交通费用等。这种不正常的情形,却被相当多的记者视为常态,在一些传媒领导者的眼中也不认为有悖职业规范。这种直接收取“好处”的后果,便是记者不再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难怪有人讥讽说:“钱指挥新闻”的时代来临了。2.热衷于“走穴”现象。像演员为了捞外快而私自外出演出一样,如今的新闻媒介里也出现了类似演员“走穴”的行为。他们并不是凭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出现在最需要关注的社会难点、焦点事实现场,而是更热衷于

6、前往省时省事又有好处的某些场合。如借参加某些新闻发布会获取好处。一般是被采访单位做好充分准备,然后约好记者到饭店宴请,给记者发“辛苦费”。记者便走马观花,靠被采访单位负责人精心准备的汇报和文字材料,写出所需的新闻稿件,然后接受“红包”。3.部分编外记者行为失范现象。新时期在新闻传媒机构属事业单位性质,按企业的方式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非正式编制的“新闻记者”――编外记者。如许多电视台从2000年开始就没有增加或很少增加过正式用人编制名额,但实际用人量却是正式编制人员的好几倍。这些编外记者既为新闻

7、媒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编外记者大致有两类人,一类是有些社会经验,善于联络各方面的自由文化人;另一种是刚刚走出校园不久的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许多媒体为了搞活经济,补充自身记者队伍的不足,大量聘用这些人当编外记者。据中国人力资源网发布的“2005年中国企业招聘调查”数据显示,向外招聘普通员工最多的是传媒行业,高达51%,说明该行业普通员工的流动率最大。②而这些编外记者常常要冲在最前线,但又往往和编制内记者同工不同酬,导致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势必寻找种种机会,以求补偿。他们中的一些人

8、,借采访报道之名,利用职务之便,拉关系,拉生意、做掮客,从中谋取私利。4.假记者招摇撞骗现象随着新闻传播对社会发展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新闻记者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由于记者社会地位的普遍提高,一些社会无业人员,往往通过不正当渠道和关系获得所谓的“新闻从业资格证”,假借记者之名到处招摇撞骗。一些百姓,只知道有些事情一经记者报道,就会起到不同凡响的作用,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就把记者当成救星,但却不知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轻易相信他人。这些假记者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趁机向当事人勒索钱财。这些现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