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定义的思考

对教育定义的思考

ID:30983899

大小:113.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05

对教育定义的思考_第1页
对教育定义的思考_第2页
对教育定义的思考_第3页
对教育定义的思考_第4页
对教育定义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教育定义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教育定义的思考  【摘要】本文从我国权威的几种教育定义中总结出教育定义存在的问题,即突出社会和教育者的地位,而忽视本该占主体地位的受教育者,并且过分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对教育的定义,强调交流、主张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并通过对1976年教育定义和1997年教育定义进行比较,分析了1997年教育定义对我国教育定义的启示性作用。  【关键词】教育教育的定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22-03  一问题的提出  人们对教育并不陌生,可以凭直觉知道教育

2、是什么,唯有给教育下精确的定义并不容易。①教育与人类相伴而生,但究竟教育是什么,即使是教育理论界也是众说纷纭,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义。  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认为,人人具有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但这种子却不能自发地生长,需要凭借教育的力量,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②他虽没有直接给教育下定义,但以上说法是他对教育的一种解释。  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白板说”,主张人心是白纸,“人心没有天赋的原则”,通过教育可以使学习者掌握知识和德行。10  提倡“自然教育”的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归于自然”,培养自然人。  19

3、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中提出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他说:“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③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德行”,教育途径就是“教学”。他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④  乌申斯基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论述了教育。他认为广义的教育是无意识的教育,大自然、家庭、社会、人民及其宗教和语言都是教育者。在狭义的教育中,学校是负实际责任的教育者和教师是教育者。完善的教育能使人类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挥。⑤  杜威则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

4、,提倡“教育即生长”。他给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教育家根据自己的哲学观提出了对教育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他们主要都是从教育的作用和任务这两个角度提出教育是什么,而并没有给教育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在我国古代,《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修道”不但是教育的目的,更是活动过程。《学记》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

5、效也。”韩愈在《师说》中也提到:10“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界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上所施,下所效”的方式演绎了中国两千年来传统的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常见的教育定义大致有以下几种:(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2)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辞海》)(3)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

6、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教育大辞典》)(4)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区别于其他社会事务的本质属性就是培养人。(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学》)(5)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叶澜著《教育概论》)(6)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7)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8)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方式。(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10  

7、以上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现象层面出发,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或现象,本质是培养人;另一类是从教育者角度出发,突出教育者的地位,强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而受教育者的地位却被忽视了,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展。由此可见,在理论上亟待解决以社会或教育者为中心而忽视学习主体――学生的地位问题,只有在理论上纠正这一误区,实践中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真正成为学习者自己的事情。  二研究进展  1979年,于光远先生曾提出,把教育科学分为两大门类:一是“教育社会现象学”;二是“教育认识现象学”。它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