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塾师发展对当今幼师发展的启示

古代塾师发展对当今幼师发展的启示

ID:30984814

大小:10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5

古代塾师发展对当今幼师发展的启示_第1页
古代塾师发展对当今幼师发展的启示_第2页
古代塾师发展对当今幼师发展的启示_第3页
古代塾师发展对当今幼师发展的启示_第4页
古代塾师发展对当今幼师发展的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塾师发展对当今幼师发展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古代塾师发展对当今幼师发展的启示  摘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私塾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塾师在传播中华文化、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塾师生存于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塾师的生存发展具有其合理内核,对目前处于发展阶段的幼师有着借鉴和启发作用。  关键词:塾师;发展经验;幼师;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18-02  一、塾师的产生  私塾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其起主导作用的塾师成为中国文化的播种者之一。“塾师”之称在《尚书大传中》初露端倪,卷二有

2、云:“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名曰父师;士曰少师,以教乡人子弟于门塾之基,而教之学焉。”此处正式称塾中施教者为“师”。到宋代“塾师”之称已较为常见,宋以后“塾师”已成为一个专有名词。8  塾师就其社会身份而言,大致包含退闲官僚、儒士、举人与监生、儒学生员与科举童生五类。从事塾师职业的人,既有因家庭贫寒、科举无望的社会底层读书人,也有取得科举功名而未能入仕的读书人,还有被罢黜的官员、退出官场隐居还乡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名望的上层人士。私塾的待遇主要来自于束?和膳食,但塾师的收入因私塾的级别、类别以及塾师的社会声望不同而有很大差别。私塾的教学

3、分两级,初级为蒙馆,专教童蒙,主要教授识字、习字、算数教育、读经教育;高级为经馆,专教以科举应试为主的士子,主要研习读儒家经典和进行习作训练。在教学中采用个别授课的方法,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布置学习任务。在教学中塾师一般较为严厉,体罚盛行,故师生关系较为紧张。  塾师从产生之初便在传承社会文明、普及基础知识中扮演重要角色,塾师阶层的发展变化成为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从远古传授生产生活经验为主要职责至古代视传播知识、培养学生高尚品行为本职,虽然称谓、地位、价值观等有所不同,但塾师一直以高超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成为读书人乃至普通百姓的精神引领

4、者。在近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塾师阶层的生存空间也遭受一定影响,直至新中国成立,人民教育的普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充裕的受教育机会,塾师阶层宣告消失,正式退出中国教育舞台。  二、塾师阶层存在与发展的动力机制  1.维持生计成为塾师从教的重要原因。“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对古代中国读书人形象的描述。广大塾师受科举的影响,自幼苦读诗书,一旦科举失利就基本丧失其他生存技能,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因此,一些读书人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从事塾师职业成为维持生计的无可奈何的必然选择。8  塾师职业收入主要是束?,此外还有少

5、量的礼节性收入。塾师阶层中经师和蒙师收入差别较大,蒙师可能仅够维持生计,而经师则可能大大改善家庭处境。福建闽侯人何青芝出身贫苦,两度会试不第,便在家乡教授生徒。何是有名的八股文行家,教出了多个举业成功的学生,他的教学收入一年高达几百两银子。塾师职业对广大读书人来说可能并非理想职业,但却是贫苦的读书人维持生计的理想选择。经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塾师的职业热情。同时,塾师的职业收入也为塾师安心从事教学创造了条件。  2.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提高了塾师的社会地位。士人政治的环境下,由于科举制使名、权、利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论是名门望族还是寒士

6、家庭,科举都是牵动整个家庭乃至家族的大事。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为整个社会所尊崇,无论是处在社会底层的贫寒之士还是名门望族都希望通过科举实现人生理想、光宗耀祖。而中国古代除官学以外私学成为民间学习的重要形式,塾师成为传承文化、实现世人入仕的理想桥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古代对塾师尊重有加,家长将子女的未来寄托于塾师的教导上。古代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家长会择吉日举行简单的发蒙仪式,学生先四跪四拜孔夫子,再四跪四拜先生,以示对先生的尊重。且家长每逢重要节日如春节、端午等,都会设宴款待塾师,或送塾师钱物等。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满

7、足了塾师精神上受尊重的需要。  3.宽松的环境为塾师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塾师对致力于入仕但家庭贫寒的读书人来说是一份较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一方面,古代私塾教育大多以科举考试的内容要求为导向,塾师所教内容即为科举考试内容,塾师通过教书养家糊口同时还可温习科举考试内容,可谓一举两得;另一方面,社会也形成以中举为荣的风气,馆东和学生家长对塾师应举大力支持,甚至鼓励、资助塾师参加科举考试。这种宽松且带有支持性的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底层读书人,有利于塾师阶层的稳定。  古代塾师一方面承担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任,另一方面又是“圣贤文化”8的

8、代言人,他们以圣贤文化的传播者及代言人自居。塾师以掌握和传播圣贤学问作为自己的重任,同时又以高尚的人格品行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为此,古代中国教师在社会中受到很高的尊重。这种来自社会各界的尊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