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求实:学习起点的分析与把握

求真求实:学习起点的分析与把握

ID:30988797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5

求真求实:学习起点的分析与把握_第1页
求真求实:学习起点的分析与把握_第2页
求真求实:学习起点的分析与把握_第3页
求真求实:学习起点的分析与把握_第4页
求真求实:学习起点的分析与把握_第5页
资源描述:

《求真求实:学习起点的分析与把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求真求实:学习起点的分析与把握  教要为学服务,要基于学生来教,真正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对学生学习起点准确把握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才有教师真实的教,真正为了学生而教。  一、分析起点的高与低――顺应学生而不拔高、压低学生  教师应直面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能说出学生知道了什么,喜欢什么,会怎样做,会怎么学等等。在把握真实信息的情况下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研制合宜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活动。所谓的“合适、合宜、合理”就是要与学生的已有能力、知识、思维特点相切

2、合,既不高估,也不低就。  以教材解读为例,很多教师为了体现自身文学素养,为了标新立异,往往对教材进行过于精深的解读。如四(上)《元日》一诗,教师让学生找“诗眼”,四年级学生凭理解,找的是“新”“换”“送”,老师却从“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总”字,解读出宋诗的理趣,作者推行新政的必胜信念。这样的解读有新意,也有深度,可四年级的小学生难以完全理解,造成了教与学的“代沟”。教材的解读要“深入浅出”,而非“深入深出”,不能以教师的意愿拔高或放低学生的学习起点。有些“生本”的课堂,让学生过度自主学习,有

3、问题和争议也“缓说破”甚至“不说破”,一堂课下来,孩子仍然处于原有的认识水平,这种迁就于学生起点、缺少引领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5  教材解读的前提是准确判断学生起点,针对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应该有梯度,兼顾优等生发挥的空间。如四(上)《第一朵杏花》一文中对话内容的教学:让学生读悟对话,感受人物,然后比较提示语在不同位置的表达方法,接着给文中一段无提示语的对话加上提示语,最后和原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无提示语的效果――对话的紧凑感。教师在这堂课中围绕提示语进行梯度设计,培养

4、学生运用提示语的能力,建立在学生零散接触提示语的基础上,是对四年级学生学习起点的准确分析。  二、分析起点的真与假――关注学科素养、思维(学习)过程而不片面追求知识结果  薛法根老师在一次公开教学中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当时他问:“你们预习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学生不仅完成了常规预习任务,还背诵、默写了课文,甚至读完《课课通》,提前做了《高分拔尖》教辅练习。他又问:“预习完了以后,还有不理解的吗?”学生觉得都知道了,没有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薛老师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老师要告诉你,我们

5、自己的预习,所有的东西都是看来的,真正的学习要靠自己。有些东西看了以后似乎懂了,其实你并没有真正地懂。”这是一个了解学生身心特点、对语文学习有深切认识的教师对学生的判断过程。学生靠查阅《课课通》预习生字词语,而关于课文的写作方法、主题思想、文章分段的知识也从《课课通》得来,他们得到的只是一个结果――一个可以印记在脑海里的、只是从《课课通》中得到的结果。5  分析学生的起点,不能仅仅关注学生获得的知识,更要关注学生学科能力的起点、思维的起点、学习方法的起点。这些因素,主要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并伴随

6、学习过程得到发展。因此,要重视学生获得“结论”的过程,面对孩子说的“懂了”,我们需要分析孩子是“如何懂的”,是否真正如他所说的“懂了”,他们所说的懂了和教师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懂了”是否一致。  蒙台梭利说过:“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做过了”可以理解为一种经历,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段思维的过程,一次尝试的体验。在更多的情况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过程才是学习的本质。分析学生的起点,要透过知识起点的表象,在过程中寻找学生真正的能力起点、思维起点、学科素养的起点

7、。  三、分析起点的远与近――依据学生需求确立发展点,选好接纳点而不强势灌输  找准“学”的起点,不仅分析学生“在哪里”,更要分析孩子“能够到哪里”,要从学生的起点分析学生发展的终点,因为起点蕴含着每个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区,起点与发展点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教学五(上)《清平乐?村居》,学生能依靠自己的能力理解词义,也能够通过字面想象词描绘的画面,但是这种想象是模糊的,断断续续的,甚至是不准确的。基于这样的分析,教学本课就立足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丰富性――通过字面想象到比较清晰的、完整的、具体的

8、画面,从而理解这首词“宁静”的意境。通过这样的分析,在学生原有起点上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教会学生阅读这一类诗词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习作材料的选择也要贴近学生生活。指导学生习作选材的时候,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容易写出“真情实感”5。教师用孩子的眼光关注他们普遍经历的生活,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写写生活中“偷”的经历,哭的故事,摔跤的体验,写写“你喜欢的颜色”,都能引发学生发自内心的表达欲望。  分析起点,规划学生的发展点,这个点要远;分析起点,确定教学切入点的时候,这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