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布白处的教学

文学作品中布白处的教学

ID:30990772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5

文学作品中布白处的教学_第1页
文学作品中布白处的教学_第2页
文学作品中布白处的教学_第3页
文学作品中布白处的教学_第4页
文学作品中布白处的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作品中布白处的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学作品中布白处的教学  布白,是艺术作品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的留出空白。如绘画中讲究“空白是画”。清代戴熙云:“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肆力在实处,而索趣在虚处”。“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等都是书画艺术中有名的布白之作。中国有诗画同源的传统,“留白”技法从形式上预留空白逐渐发展到思想感情表达上预留空白,水墨之间的空白就开始在文字间显示出趣味横生、璀璨多彩的独特艺术魅力。“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文学创作中,也留有适当的空白,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对文学形象和意境进行再创造。  文学大师们都一致肯定作品中“留白”艺术的重要审美价值与普遍

2、存在性。司空图《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雾变幻,难于名状;及登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袁枚《随园诗话》“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清人叶燮在《原诗》中也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邈,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强调的都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接受美学原理认为:“作品的美学价值是在作者创造过程中和读者的接受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这创造的基础便是作品的空白。”布白的意义在于求其空灵,虚中求实,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

3、术境界,给人以无尽的遐想。6  在教学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扣住其中的布白处组织教学内容,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文本语言的模糊性与留白的审美潜因  文学创作中运用模糊语言是作者为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常用的留白艺术。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美人:“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美人形象动人,但如果硬要说出个身高、体重、相貌来,很难说清。读者恰好可以据此想象出心目中的美女形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渺茫”是多少分贝的声音,不

4、可量化,反倒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作者将模糊语言通过通感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既模糊又明晰的形象。  教学中碰到此类文本,与其枯燥无味地诠释与精雕细刻地讲解,把一篇完整和谐的作品肢解得七零八碎,消解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倒不如抓住布白处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对文学形象和意境进行再创造。从而感受“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模糊性的语言使得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给读者带来雾里看花、帘中窥美的模糊美。正是这种模糊,构成了作品言简意丰、回味无穷的审美潜因。  诗歌语言的模糊性更多的体现在大量使用富有弹性和张力的“模糊词语”,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这样的实例,如:  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

5、黄花瘦。”人似黄花瘦,黄花有多瘦?没有量化。《如梦令》中:“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佳句使用具有很大弹性的“肥”与“瘦”分别形容绿叶与红花,但是,绿有多肥,红有多瘦,句子没有量化(也无法量化),教师在讲课时也无法用很具体的语言说明白。韩愈有“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桅子肥”。(韩愈《山石》)  秦观《赠女冠畅师》瞳人剪水腰如束,一幅乌沙裹寒玉。飘然若有姑射姿,回看粉黛皆尘俗。  作者运用剪水、如束、寒玉模糊词语描绘她眼波清澈,身段窈窕,容貌清俊。至于多清澈、多窈窕、多清俊?教师在讲课时也无法用很明确的语言说清楚。但诗到这里,她的美貌、她的仙气,栩栩如生,作者无须再赞以他词了。学生据此想象

6、一位心目中的美女吧。  二.文本中的省略语与情节休止留白  运用言语的休止即省略语也是常用的留白艺术。有些文章的情节,说到关键处就戛然而止,情节的休止处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抓住这布白留空之处,以情节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更好地感受无话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红楼梦》作者只赋予黛玉“宝玉,宝玉,你好……”这样一句极其省略的绝命词。虽然使人们很难清楚地阐释“你好……”的情愫和内涵,而恰恰正是这模糊的“你好……”,才展示出了黛玉临终时最复杂最丰富的心理与情感。这绝命词,字字血,声声泪,把万千复杂的情感融化其中,才赋予了她最迷人的悲剧性格的特征,

7、才深深牵动了读者的心灵。  鲁迅名作《祝福》中,鲁四老爷的“可恶――然而――”6四字几乎是他出场的全部台词,却有着特殊的魅力。这个简短的省略语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深意?他为什么欲说还休?卫道士的嘴脸?他的没落,底气不足?还是表现他的麻木不仁,或者对此不屑一顾?教师在教学时,不妨抓住此处布白,让学生展开讨论和想象,补充出省略的语句。  《最后的常春藤叶》对最感人的贝尔曼画叶子的情节没有描写。结尾处琼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