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

ID:31010122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5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_第1页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_第2页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_第3页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_第4页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可现在,提起作文,不少教师感到头疼,学生们更是绞尽脑汁、抓耳挠腮,面对着作文纸使劲咬笔杆半天都挤不出一个字。于是乎,作文教学成了推进语文教学中的一只拦路虎。  如何扫除这只拦路虎,让作文教学更有实效性,前辈们已做出了许多研究,承袭教育教学理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初中作文教学积累了一些感

2、悟,认为作文教学首先了解学生惧怕写作的原因;然后在实践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找到写作的自信心。  一、了解学生惧怕写作的心理  “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情绪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大部分学生们对于作文很厌烦,很害怕的原因,我大致分析有如下几种:  1.厌烦心理  小学时有些学生掌握了某种作文形式后,每次作文都会套用,写作对于他们来说,就成了机械式的重复劳动,毫无意思,自然就没了兴趣。一提到写作,就会感到很厌烦。  2.惰性心理5  遇到命题时,容易的还能勉强写点

3、,如果题目稍有难度,则不愿作过多的思考。  3.应付心理  缺材料,或者虽有材料,不知如何动笔,原因是学生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心中有,笔下无。  4.恐惧心理  担心写不好出丑。有些学生的习作常不被老师肯定,甚至有时还会被批评得一文不值。这样下来,学生就会产生惧怕心理。  这些心理使得学生,每写一次作文,对作文害怕程度就会加深一次,越写越怕,越写越不要写,找不到一丝写作的自信心。  了解了学生惧怕写作的原因,就要对症下药,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找到写作的自信心。  二、带领学生从实践中找

4、到写作的自信心  1.告别传统的模式5  小学阶段是作文的起始阶段,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尽快具备写一篇完整文章的能力,老师往往会给出范文。学生们有了范文就会仿写,在仿写实践中,学生会很快掌握范文的模式,由于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惰性心理和应付心理,就会毫不思索地套用范文的模式。进入初中的学生,写得最多就是小学时常用的三段式模式作文,而且所用的事例大多是小学时发生的事情。这样的文章既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也会让学生自己提不起写作的兴趣,越来越讨厌写作。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就会经常引导学生走出传统写作模式的误区

5、,更多的关注自己的生活实际,掌握写作的技巧,坚决告别模式化的作文,让学生的写作回归到原点,还原到本真的作文教学中来。“我手写我心”,“自由表达”才能把学生丰富的生活和内心真实地表现出来,学生只有这样写作,才能感知到写作的乐趣,找到写作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写作的自信,这也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基本精神。  2.重视口语训练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无法写出清晰的文章,往往不是因为他不会表达,而是因为他头脑里的思想还不清晰。因此,我认为写作的训练不能只局限在笔端,还要训练学生具有清晰的思

6、维。口语训练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口语练习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口语说话(oralspeech),二是口语的作文(oralcomposition)。在英国,初中学生的作文训练很大一部分是口语作文的训练:中学第一年口语作文应占四分之三,写述作文应占四分之一,第二年口语作文应占五分之三,写述作文应占五分之二,第三年和第四年这两种分两个班。  具体的口语作文训练方式包括对话或剧本里的念白、讲故事、辩论等。我们语文老师也可以带着学生练习念白,举办演讲、辩论活动(鼓励所有学生都参加,而不是个人的选拔竞赛),以此促进学生口头

7、作文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养良好的思维与表达习惯,从而提高书面的写作能力,增添写作的兴趣。  3.让阅读和写作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例子。”5如何把教材这个例子用好,使学生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是极为重要的认识问题,而作文是检验这一效果的重要途径,所以两者的结合非常重要。  笔者在执教《童年的朋友》这篇典型的写人的文章时,着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握人物的特点,并生动细致地写出来。  为了让学生体会得更深刻,从中学习一些写作的技巧,为自己以后作文服务。我引导学生把自己生活和文章的内

8、容进行比较,感受作者塑造人物的成功之处。  如:文章第3小节中外祖母的语言描写,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很难体会到外祖母――“我”的这位朋友是在有意用孩子式的语言在跟我交谈,让“我”感觉到很有趣、很轻松。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说他的生活体会,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对你的外婆、奶奶(长辈)问出“你的头发为什么这么长?”的问题时,他们会怎么回答呢?听到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觉得有得说了,都争着要说,有的说“小孩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