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

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

ID:31016421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5

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_第1页
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_第2页
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_第3页
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_第4页
资源描述:

《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  摘要:近年来,有关学习倦怠的研究已成为心理学、教育学界热点问题之一。但我国对此研究明显不足,而且对小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几乎是凤毛麟角。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习倦怠的程度如何?年级、性别变量对于小学生学习倦怠是否存在显著影响?数学学科不同学习水平与学习倦怠的关系是本研究重点问题。  关键词:学习倦怠;中高年级小学生;数学成绩  学习倦怠现象是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是每个学生都可能发生的,只不过在不同学生的身上发生的程度不同而已。既然学习倦怠具有普遍性,而它对学生的身心和学业也必定有负面影响,因此了解小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1年Pines和Kafry在大学生和助人工作者的比较研究中首次提出学生倦怠概念。至今学者对于学习倦怠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主要分两类:一类从职业倦怠概念的迁移,以压力为主来解说概念。Schaufeli等人将学习倦怠定义为:由于过度的学习需求而使学生产生情绪耗竭,疏离学业,成就感低落。另一类强调学习兴趣来解说概念。如杨丽娴等人定义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4  本研究采用《小学生学习倦怠问卷》,样本来自广州市某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

3、,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测试,收回有效问卷229份,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以期末考试数学成绩作为成绩组划分依托。  一、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习倦怠状况  本样本的小学生学习倦怠各维度及总得分(49.88±15.88)均处于中等以下水平,经过近几年对学生“减负”进一步落实有所成效,学生的学习负面情绪较少。但外部评价(2.43±0.91)和情绪状态(2.29±0.91)得分较接近均值,可见还是要多采用正面的外部评价和调动积极的情绪状态,有效提前干预小学生学习倦怠的发生。  二、学习倦怠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性别变量在学习倦怠各维度及总分上均有显著差异,男生的学习倦怠水

4、平显著高于女生。可见,男女生学习心理在小学阶段已有明显不同:女生的学习心理更加积极,情绪状态比较稳定,师生关系更融洽,生活更有规律;而男生比较好动,对于学习的投入较少,较少与老师沟通,对于不良的外部评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不同年级在学习倦怠各维度及总分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因为小学生的理性思维、自我意识还不强,不像中学生,会随年级的升高,学习压力明显剧增,更不像大学生,会随年龄增长,生活的紧迫感增强。  三、学习倦怠在不同成绩组间的差异分析  从学习倦怠各维度及总分与成绩组间的方差分析结果看出,不同数学成绩水平的学生在学习倦怠上有显著差异(P<0.05)。4  在学习倦怠各维度及总分

5、的均值比较中,成绩组平均得分高低依次为:低分组>中分组>高分组。中分组在情绪状态维度的均值最高,低分组与高分组在外部评价维度的均值最高。一线教师比较关注“两头”学生,令低分组与高分组学生更注重外部评价;而中分组学生所受到的外部评价相对稳定,故自身情绪状态更起决定作用。以上说明外部评价、情绪状态和学习倦怠总分是成绩水平的极其显著的主效应。  进一步的事后检验(LSD)通过成绩分组成对比较发现,低分组与高分组在学习倦怠各维度及总分上显著差异,而且均差也比较大。证明虽然只是在学习初级阶段的小学生,但两极分化已经凸现,  四、学习倦怠与数学学习成绩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把学习倦怠各维度及总分与

6、数学成绩水平进行相关分析,显示数学学习成绩水平与学习倦怠及各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即学生学习倦怠得分越高,数学成绩水平越低。为深入了解学习倦怠对学生数学成绩水平产生的影响及预测程度,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只有“外部评价”维度进入回归方程。说明学习倦怠外部评价维度是数学成绩水平的有效负向预测变量,具有38.8%负向预测力。  由于我国的教育现状还是以考核成绩作评价决定因素,所以学习成绩水平就直接影响了外部评价和自身的情绪状态,还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师生关系,从而决定了学习倦怠的总体水平。学习倦怠与数学学习成绩水平两者形成循环链,学习倦怠水平低―学习成绩水平高―学习倦怠水平更低的良性循环,相反

7、则形成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4  [1]茅育青.学习的倦怠之原因与对策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3):752-754.  [2]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6:54-58.  [3]陈小娜.小学生学习倦怠及其与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9.  [4]郭英,周文静.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08:17-20.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回民小学)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