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余生教案3

荒岛余生教案3

ID:31030009

大小:7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5

荒岛余生教案3_第1页
荒岛余生教案3_第2页
荒岛余生教案3_第3页
荒岛余生教案3_第4页
资源描述:

《荒岛余生教案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荒岛余生》教案3[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题材丰富,文体多样,情节引人入胜。节选自《鲁滨逊漂流记》的《荒岛余生》无疑是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探险勇气的绝好教材。本单元课文的篇幅都比较长,可以培养学生快速默读、概括要点的能力。本文我们重在学习主人公乐观豁达的精神,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育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丰富探险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提高对长篇小说的阅读能力,学会理顺、概括和分析。过程与方法冃标:练习快速默读课文,并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耍点,并重点关注本文的心理描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探

2、索兴趣,培养探索勇气,善于调整心态,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水平,设置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课文脉络,体味关键的心理描写语句,感受人物精神。教学难点:学以致用,体味并学习主人公面临绝境善于调整的可贵心态。[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体验法[授课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导语]简介世界名著《鲁滨逊漂流记》及其作者笛福。笛福是英国小说家,他只受过屮等教育,早年生意屡屡失败,后来才从事写作,鲁滨逊小说系列是他的代表作,受到人们广泛好评,是个了不起的人。小说屮的鲁滨逊从小渴望冒险,过流浪的生活,他18岁时,不顾父母阻挠,外出航海,结果遇到海难,全

3、船只有他幸存,开始了他在荒岛28年的孤独生活。本文节选了他刚刚流落荒甜的心理活动及所作所为。同学们,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你是鲁滨逊,你会怎么办?(生发挥想象力,自主回答,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下面,我们一起看看鲁滨逊面临绝境是怎样做的?[自读课文]1、扫清文字障碍2、作品以第一人称与有什么好处“3、鲁滨逊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从课文可看出鲁滨逊是怎样一个人?[正音]眶沮搁篷虞斫锹锄泅剔贷[整体感知,思考问题]1、第一人称的好处:作为唯一目击人,展示心理活动,具有真实感、亲切感。2、你认为鲁滨逊是怎样一个人: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意志坚强、务实肯干、勤于创造、善于调节心态

4、。3、鲁滨逊身陷荒岛,遇到了那些困难?生存、物质、精神支持他活下去的因素是什么?意志坚强、对生活的热爱。鲁滨逊为自己找到了那些活下去的理由?只有他幸存,并从船上获得物品,以及日记本上的六大好处。4、篇章结构一、生存调整心态决定生存二、物质思考生存的物质条件三、精神写日记丰富精神世界[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主人公的经历,研究其心理变化的过程,我们要学会处于逆境不要悲观失望,要努力看到积极因素,改变被动局面。第二课时[复习文学常识,并当堂测验][学生再次通读课文][精读研讨]一、生存问题1、鲁滨逊认为前途暗淡有理由吗?是否是由于悲观情绪造成的?有,因为“我被凶猛的风暴一一流落到荒岛上”。不

5、是,是现实。2、我为什么流泪?因为我“要在孤零零的地方一一度过余生”。3、两个“他”对象不一样,第一个“他”指苍天,第二个指自己,生命百姓。这句话表达作者怨天尤人、伤心绝望的心理。4、另一种力量指什么?指求生、充满希望的思想,责备我的不知足,应为保全生命而满足。二、物质问题1、鲁滨逊怎样记时间?为什么记时间?既然决定活下去,就要活的明明白白,要主动掌握时间,否则就丢失了白我和生存的意义。表现了主人公活下去的决心和信心。2、第6段写从船上获得许多东西,表现他要仔细的活下去,第7段写他还缺东西,第8段写打造住处,第9段写觅食,总Z,他活的实在,体现创造精神。三、精神问题1、通过深入思考

6、,为了找精神寄托减轻心中苦闷而写日记,逐渐安于荒岛生活。2、为什么提到“圣经”?是精神支柱,活得有意义。3、鲁滨逊得到什么道理?在最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対照起來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拓展延伸]1、鲁滨逊活下去是否值得?值得,他热爱生命,活得积极主动,活出人的尊严。2、如何看待鲁滨逊的自我安慰?肯定。这不是逃避,而是心理调整。冷静面对现实,为活下去打好基础。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本质区别。3、朗读文中的心理、细节描写。[作业布置]1、用文屮的方法列举生活屮一件事的好处、坏处。2、展开想象,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想?写300字左右短文。[板书设计]荒岛余生笛福一

7、、生存调整心态决定生存二、物质思考生存的物质条件三、精神写日记丰富精神世界《荒岛余生》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实践阶段,每一位教师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消化理解,并将Z运用于实际教学。我听过不少的课,发现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中运用提问讨论的方式进行。这无疑是符合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的。但是这样的课,由于学生水平、个性的差异,会形成随心所欲的讲、漫无边际的谈的习惯,课堂上看似热闹,实则缺乏一个中心线索,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也曾尝试这样的课型,上完之后学生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