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而不文俗而不俗

论文而不文俗而不俗

ID:31116890

大小:6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6

论文而不文俗而不俗_第1页
论文而不文俗而不俗_第2页
论文而不文俗而不俗_第3页
论文而不文俗而不俗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文而不文,俗而不俗”元代文人散曲的文学传统是一个“文而不文、俗而不俗”雅俗整合的过程。散曲最明显的特征是“雅俗并蓄”。所有的散曲家在总体上均遵照次规范,但是在散曲文学中,一个作家的风格并不固定,有一个曲家呈现多种风格。一个曲家的作品,可能有特别高雅,不失格调的,亦可能有极世俗者,风格、趣味悬殊,却都是出自一人之手。散曲中的“雅俗并蓄”现象普遍存在,雅与俗这两种不同的文学审美倾向在元曲中交融,这与元人散曲观念中有“乐府”,“小令”之别密切相关。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造语”项云:(不可作)枸肆语:不必要上纸,但只要好听,俗语、谑于、市语皆可,前辈云「街市小令唱尖新茜意,

2、”,“成文章曰乐府”是也。乐府、小令两途,乐府语可入小令,小令语不可入乐府。“小令”,是市井俗曲,“小令”为市井乡间所唱的单支歌曲,可能在曲调和文词两方面更带有俚俗的特点。也就是“枸肆”(勾栏)小唱。因此,这里的“乐府”与“小令”已不是体式的称名,而是两种文学风格和艺术趣味的代称。“乐府”与“小令”虽同为“曲”,但在表现内容和审美耍求上却大不一样。宋元时所谓“乐府”指文人所做的歌词,周徳清在《中乐音韵》中很清楚地讲:“凡作乐府,古人云:'有文章者谓之乐府,。如无文饰者谓之俚歌,不可与乐府共论也。”宋元时所谓“乐府”指文人所做的歌词,有一定的修饰加工。《中原音韵•作词十法•造语》

3、中还对“乐府”的用语作了详细的论说。他认为:(可作)乐府语、经史语、天下通语。造语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格调高,音律好,衬字无,平仄稳。这就是他对“乐府”语言的要求。这里指出乐府语与小令语的区别,小令因为不需要作“纸上观”,只要“唱尖新茜意”,任情抒发,所以“枸肆语”亦可。“乐府”不仅要“耸听”,而且要“耸观”,所以一定要用经史语、天下通语,要求达到“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境界。所谓“乐府语”,指传统文人诗歌的语言词汇和语言形态;“经史语”指传统散文的语言词汇和语言形态,文人改造街市“小令”通常要带入经史语句,这是小令追求文雅的

4、一种方式,但是经史语句不可多用,更不可于全曲声文合美处全句用之,应该总体保持曲子通俗晓畅的风格。“天下通语”,即天下通晓的语言,与方言,蛮语相对,也与只在勾栏通行的俗语、谑语、构肆语,相对,当然其语意也要明白晓畅,不能是过于文雅的语言的如文人方能理解的“书生语”。这三种可作语无不是周德清认真思索,在“雅言”与“俗语”之间权衡的结果,并非文言必可取,并非俗语必不取。从他对“乐府”类散曲的造语准则可以看出,虽然其较“小令”的语言是雅的,但是其造语中有融汇有“经史语”、“天下通语”多种语言领域,这种对于语言的要求同传统的诗词比起来变得更为宽泛,散曲的语言变得通俗化,明朗化。散曲将“乐

5、府语”、“经史语”、“天下通语”融为一体,正是遵循了“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是周德清对“乐府”语言的规范。“文而不文”,“俗而不俗”在周徳清的“造语”的具体表现,就是诗歌化的“乐府语”、散文化的“经史语”、通俗化的“天下通语”交融而在散曲中变现出新的语言模式。“文而不文,俗而不俗”不能简单等同于有文有俗,或者文白夹杂,三种语言不是简单的混合,相加,是通过变化而达到融合的状态,是一个雅俗整合的命题。任呐先生为《作词十法》疏证云「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是曲之自然态度”,曲家这种创作的自然态度使散曲中充满俗文学的文采,但内质却是雅文学的。王骥德云:“大抵纯用本色,易觉寂寥;纯用一文调,复伤

6、雕镂……雅俗浅深之辩,介在微茫,又在善用才者酌之已。”这都对曲家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他还要把握好其中的尺度才能达到雅俗完美的融合。近代曲学大师吴梅先生《顾曲塵谈》说的明白“(曲)有雅有俗,雅非诗余之雅……至于俗则非i味俚俗已也,俗中尤需带雅。”乔吉的一曲很好的体现了这种“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造语特色。“山间林下,有草舍蓬窗幽雅。苍松翠竹堪图画,近烟村三四家。飘飘好梦随落花,纷纷世味如嚼蜡。一任他苍头皓发,莫徒劳心猿意马。自种瓜,自采茶,炉内链丹砂。看一卷道德经,讲一会渔樵话,闭上槿树篱,醉卧在葫芦架,尽清闲自在煞。(南吕•玉交枝•闲适)”乔吉的这首散曲无论格调还是语言都

7、是“雅俗并蓄”的,他较好的融合了传统诗文的精华与散曲的本色,使这首散曲呈现一种“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成熟风格。前四句采用诗歌化的“乐府语”呈现一幅恬淡自然的图景。重视直观呈现而轻视“意境”,多具体形象而少“意象”,缺乏“香草美人”会意指向,相应的则是“词语尘下”。没有诗词中耐人寻味的意象,所用之词都是易于理解的“熟字”。五、六句用的是都是浅显的文字,却传达出高远的意境。除去“乐府语”以下又将“经史语”和“天下通语”加以融汇。这种用“熟字”,三种语言形态的贯通,便是曲“文而不文,俗而不俗”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