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说《西游补》意旨探求【文献综述】

董说《西游补》意旨探求【文献综述】

ID:31121290

大小:6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06

董说《西游补》意旨探求【文献综述】_第1页
董说《西游补》意旨探求【文献综述】_第2页
董说《西游补》意旨探求【文献综述】_第3页
资源描述:

《董说《西游补》意旨探求【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董说〈〈西游补》意旨探求《西游补》为明末清初小说家董说所著,其截《西游记》“三调芭蕉扇”Z后,补入一劫,自成一体。小说讲述唐僧师徒过火焰山之后,孙悟空化斋被情妖鳍鱼精所迷,进入其所幻化的青青世界。期间,行者为了找寻驱山铎、追寻师傅下落、寻机洗刷罪名而上下奔索,往来穿梭于古人世界、未来世界、矇瞳世界等时空。或变作虞姬,与西施、绿珠、项羽斡旋;或坐镇阎罗殿,把审秦桧,并拜岳飞为师,随后又历经种种,最后经虚空主人点拨,幡然醒悟,从“青青世界”屮跳脫出来,走回I口吋山路,恰好遇见

2、鳍鱼精变作小和尚欲吃唐僧肉,于是抡棒打死鳍鱼精,继续西天取经。该小说的成书时间亦未明晰,但自刘半农作《西游补作者董若雨传》中则考证出该小说成书于明崇祯十三年,为此曾有的“反清排满”之小说主题揣测就被大大削弱。现今普遍采纳刘半农的考证时间作为《西游补》的成书期。该小说想象瑰丽、情节奇幻,但多处寓意艰涩隐晦,不知作者究竟意为何指,为此历来学者对其意旨的探讨从未间断,且至今未有较“盖棺定论”性质的结论。不过,通过研读10余篇学者论文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等文学史资料,下述三种意旨得到普遍的挖掘和认可。一

3、、现实讽刺类。这一主旨在文中体现的较为明显,且因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其为“实于讥弹明季世风之意多”而备受后辈援引。如文章中第二章节孙悟空进入“青青世界''的王宫时,就通过宫女的口,揭露皇帝的荒淫无耻、腐化堕落及溜须拍马者的阿谀奉承。而至第九回在孙悟空担任阎罗王审判秦桧时,又通过判官的口道出为人臣子不心系国家、勤政为民,反而以官位自谋其利、挥霍虚荣、践踏卑微者,而更有其者则仰仗其位,滥用职权,搅乱国家纲政,通敌叛国,无所不用其及。此外文屮也有一段酣畅淋漓地讽刺科举制度的描写,在揭露科举应试

4、存有营私舞弊之现象的同吋,也通过描绘众生相对科举制度携带的残害性大加鞭笞。除上述几点之外,纵观全文,可以说小说随手讽喻世情的地方时有所见。如孙悟空指出唐僧的两大缺点可看作为当时读书人的通病;小说第五回,写行者假装虞美人,与西施、绿珠等人饮酒,后行者想脱身离去,便大叫心痛,绿珠等人则云请大夫为Z把脉,而行者却说:“不好不好!近日医家最不可近,专要弄死活人,弄大小病;调理时•节,又要速奏功效,不顾人性命,脾气未健,便服参术,终身受他的累了。”这乂乘机对医者不仁、医德败坏之弊病数落一番;另文中对明代中叶

5、以后皇帝“一会儿崇道、一会儿佞佛”及当时徇情枉法的腐朽社会风气均有不同程度的揭露。目前在绝大部分研究中,该小说的现实意义是得到普遍承认的,但在描述上则纷繁杂乱、良莠不齐,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归类和整理。二、体道修心论。王旭川在《中国小说续书研究》中认为《西游补》哲理意味浓重,“借小说以表达哲理为目的,在古代白话小说中以《西游记》及续书系列最为明显,这可以视作《西游记》续书系列的一大特征”,“《西游补》在思想上是三种续书中哲学意味最为浓郁的小说,其程度超过了《西游记》”。且在《西游补》的序言部分及答问

6、部分,均以佛教义理来阐释和解读,因此可以说该主题是无须质疑的,只不过文屮佛教、心学等宗教或思潮术语充斥而使得其艰涩难懂,因而在解读方面产生了一定困难。现学者普遍认为孙悟空因心生情魔而走入幻境,后识得情之虚妄而迷途知返,使得自身的道德修养更加完善,即所谓“空破情根,悟空大道”。鲁迅先生虽指岀该小说未入释家之奥,主眼所在,仅如时流,凑成三教合身,但心性修行的主旨也未否定,只不过在先生看来,董说在这一方面的探索较前人相比并无进一步的深化和突破。三、反满说。这一说法虽在刘半农的考证吋间出炉后被渐渐排除,但

7、亦有不少学者仍持有该观点,认为该小说流露出宗社之痛及民族意识。其中原由讲道,作者虽在明亡以前完成该小说,但在崇祯十三年,明王朝已面临界族入主中原的威胁,仅就崇祯皇帝继位以来,清兵就先后数次大规模入境骚扰,仅就崇祯皇帝继位以来,清兵先后数次大规模入境骚扰,其中使“京师戒严者”就有三次。因此可见,作者写作这部小说前夕,明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一个稍有正直清醒的知识分子,都会对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产生担忧。另外作者虽然创作小说的时间是在明亡之前,但凭着他的预感,完全可以写上他心目中的“未来世界”的

8、样式,小说创作允许作者有这样的时空自由。且作者在《西游补答问》中也指岀“梦之见之者,心无所不至也”,即思想可以任意穿梭,不必拘束于当下。四、生平概括说。该说由《西游补》(序二)部分“是书虽借径《西游》,实自述平生阅历了悟之迹”而来,现就有学者以此为据作此说。而观其文章脉络,其实是一个大综合,即把“现实讽刺、体道修心、反满论”三者结合,再配合上作者的人生经历,并进行互相关照、互为佐证,最后下定此结论。综上所述,《西游补》的意旨探微虽众说纷纭但也开辟出几大脉络,只不过文学史对其评说或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